你买回家的汽车,它能升级吗?

这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却在整条汽车智能化发展轨迹中,扮演着标尺一样的作用。最初,汽车像手机一样升级是天方夜谭;之后,OTA升级成了特斯拉车主的小确幸;再之后,汽车软件升级成为标配。而当时间来到今天,汽车后升级的范围开始从软件扩大到硬件。

不久之前,鸿蒙智行宣布2025款问界M9问世的同时,还将为现款车20万用户提供硬件升级服务。此前的问界M9将可以通过OTA升级华为车语系统 2.0、华为临境显示系统、HUAWEI ADS 3.3、智能空间。更重要的是问界M9还打破常规,推出了原厂硬件升级服务,用户可以选择升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华为星河通信系统、智能座舱等硬件能力。

500

曾经我们说,汽车能像手机一样升级是智能化的巨大进步,那么鸿蒙智行带来的硬件升级,似乎已经让汽车超越了手机的界限,实现了更复杂,也具有更大想象空间的升级可能。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车升级这件事,就是整部汽车智能化历史的缩影。每一次“汽车升级”这个概念的边界扩大,都将给整个汽车产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鸿蒙智行的硬件升级,会不会是一枚新的巨变诱因?

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中,去捕捉“可升级汽车”的未来行驶轨迹。

背刺之痛

为什么汽车升级的幅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一大原因在于汽车相关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步过快,整个产业客观上进入了高效率迭代的全新节奏里。像智驾、智能座舱之类的技术升级重点领域,很可能几个月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技术需要第一时间涌入市场来收回投资,确保研发飞轮能转起来。

但这种原本在PC、手机上才有的技术进步速度,却苦了车主们。毕竟汽车是低频消费品,不能几个月、一年的就换一辆。供给端的技术进步过快,遇上了需求端的购买频次很低。二者之间的对冲关系逐渐变成了一种矛盾。这也就是今天很多车主都在讨论的“背刺之痛”。

500

明明购买时间就差几个月,价格也基本相同,但收到的产品价值却差距巨大。这个难题会让老车主感觉被频频背刺,对车企产生厌恶感。同时也让新车主不敢下手,想要等技术更成熟再购入。但这一等不要紧,技术升级之后还有新升级。最后反而将换车热情抹杀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车企开始考虑能不能对已有车型进行升级,让老车主尽量获得与新车主同样的体验。

这个思路从汽车OTA(Over-the-Air Technology)能力开始,影响了过去十年乃至未来更远的汽车智能化格局。

开启OTA:特斯拉的金字招牌

汽车OTA的思路很早就有,但真正把它一炮打响的还要说是特斯拉。

2015年,特斯拉通过OTA能力推送了Autopilot 7.0系统,从而激活了预装在硬件中的自动驾驶功能。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汽车软件升级,在当时看起来都是非常科幻的一件事。这种体验感一下让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声名大噪。

500

特斯拉Model S也因此实现了将软件升级能力覆盖到整车各个核心部类中,包括自动驾驶、电力系统、动力系统等,比如可以通过OTA升级来提升电池续航能力,从而被认为是“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开创者。这种产品设计层面的成功,让特斯拉一举扩大了全球影响力,打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新兴市场,一举改写了新能源市场的格局。由此可见,汽车升级能力其实是至关重要的,找到正确使用它的方式,能够在汽车迭代的大时代完成连锁效应。

在这一时期,OTA升级的基本模式也基本确定,形成了应用层更新的SOTA模式与需要T-Box等车载联接能力升级的FOTA模式两条路径。

后续一段时间的汽车升级,大体没有走出特斯拉探索的范畴。‌‌

软件升级全面覆盖:造车新势力崛起

2020年左右开始,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的汽车产品开始投放市场。从内在机理上来说,这些新锐车企的模式大多参考特斯拉,因此也自然模仿了以OTA作为核心卖点的产品与商业模式。

于是在这一阶段,我们能看到软件OTA依旧是汽车升级的主体方式,动力、电池、智驾、座舱四大类目成为OTA的主要覆盖范围。

500

这一阶段,汽车OTA逐渐成为行业标配,主流车企都选择了这个方向,从而实现了汽车技术升级整体效率的加快,同时将辅助驾驶等能力的安全性不断提升,为此后的高阶智驾做好了准备。

但在汽车软件升级全面覆盖的阶段,市场也逐渐发现了这种模式依旧存在问题。那就是很多能力升级不能够仅仅通过软件来实现,而是必须进行硬件的更换和调整才能让最新技术落地。

500

比如说,很多高阶智驾功能需要对芯片和车辆的计算设备进行更新,还需要对传感器、雷达等感知硬件进行替换和升级。

当车载技术进化达成了新的效率,汽车升级也就不能满足于软件OTA的“小打小闹”,而是必须对硬件“下狠手”。

如果说,特斯拉开启了OTA的质变,随后新势力为主的车企跟进了量变。那么在新的阶段,鸿蒙智行则开启了汽车硬件升级,这个新质变的启动器。

走向硬件升级:鸿蒙智行开启新赛点

特斯拉不是第一家提出软件升级的车企,而是实现了软件升级的完善和深入。

鸿蒙智行之前,也有新势力车企推出过针对老车主的硬件升级服务,但那些服务大体还是针对特定的数字化硬件,或者车灯、车载屏幕等零部件,还没有哪家可以实现整车化、系统化的汽车硬件后升级。

鸿蒙智行的开创性在于,它可以实现智驾、车载通信系统、智能座舱等汽车智能化体系的全面升级。这既是其他车企无法提供的,也是车主无法自行完成更新的。只有充分掌握了汽车智能化各领域的技术与产品,才能为汽车硬件升级打开一条完整通道。

500

而鸿蒙智行之所以能实现在M9等车型上落地硬件升级,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华为给车企提供了SOA电子架构平台的造车模式,实现了汽车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的各个系统、各个零部件进行原子化组合。这种从造车基本模式上的改变,目前也是其他车企无法模仿的。

于是我们能看到,在新的阶段鸿蒙智行实现了难以被复制的汽车硬件升级能力。这意味着,车主能够保有的更新权力将更大,购买信任也将加强。

大概率可以确定,这种模式推进一段时间后,车企必须也进行跟进。硬件升级将像曾经的OTA一样成为汽车新赛点,甚至由此激发更多新势力入局汽车,或者让更多车企选择鸿蒙智行模式。

别是一天地

相较于特斯拉推动OTA那会儿的“高调华丽”,鸿蒙智行在硬件升级阶段还是有点低调了。目前舆论对这一模式的感知和传播还不充分,但有理由相信随着硬件升级的规模化启动,将会有更多由此带来的变化展露在汽车产业面前。

很多“新东西”,将从硬件升级推广中得到孵化,比如说:

500

1.新的商业模式。特斯拉给汽车软件付费打开了局面,让车企与车主的商业联接向购买后延伸。那么鸿蒙智行带来的硬件升级也是一样,升级数字化、智能化硬件,以及由此带动的汽车软件升级进一步加强,将很可能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让车企可以像手机厂商一样,通过高强度的产品更新和软件升级来获取与用户的强度商业绑定。

2.新的购买决策机制。面对同样迅速进步的汽车技术,消费者显然会倾向于能够确保获得后续升级的产品。因此,未来汽车的购买决策机制,也一定会向能否进行硬件升级来进行倾斜。

500

同时,能够硬件升级也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制化汽车产品,并且持续性地升级完善。这都将给车主带来新的决策动力。

3.新的产业锚点。从整个汽车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智驾的普及。但如果智驾普及需要消费者频繁换车,那未免代价过高,效率过低。因此,鸿蒙智行的软硬件结合升级方案,可以让已出车型不断更新高阶智驾,从而构成整个汽车智能化产业的新锚点。

4.新的造车模式。鸿蒙智行能够实现硬件升级,关键支撑来自造车模式的更迭。柔性化、原子化的汽车工业能力,是硬件升级的起点,也是未来汽车智能化整体竞争力的来源。这也推动着汽车产业的变革,从产品端走向生产端。

从特斯拉到鸿蒙智行,从OTA到汽车硬件升级,“汽车升级史”也是汽车智能化的历史。它的发展意味着汽车技术迭代的加速,并且让汽车不断贴近一个可编程、能够软硬分离的数字化系统。

“让汽车变成行走的电脑”。这句话背后隐藏着难以一眼望穿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