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这是深氪新消费第1789期分享:这场算法催生的造星运动,真能改写短剧演员提线木偶的命运吗?

作者|周慧娴

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封面图|Pixabay

横店正变成“竖”店,这座“东方好莱坞”的霓虹招牌正在垂直生长。

当北电中戏的毕业生还扎堆在晨雾里排队等群戏时,从短视频平台野蛮生长的00后顶流已经在竖拍镜头里完成了十次换装。影视行业的资本寒冬冻僵了传统影视的三线演员,唯独没有侵袭短剧行业。

2024年短剧市场以504.4亿元的体量野蛮生长,连知名制片人于正都豪掷800万真金白银砸进这个新战场,知名演员刘晓庆、李若彤甚至开始“下海”拍短剧。

行业向上,曾被资本当作\"数据佃户\"、遭遇\"选妃式\"潜规则的短剧演员,正在饭圈文化加持下冲击明星神坛。这场算法催生的造星运动,真能改写短剧演员提线木偶的命运吗?

500

算法暴政:

资本操纵下的\"次抛型顶流\"

短剧顶流柯淳的参演作品被戏称为“资本太太团特供剧”。

“女主演技也太尬了吧……看得我脚下抠出了一套三室一厅”。这已经是第N次和他搭戏的第N个女主角因演技不过关、台词靠提词器,“凭实力”成为众矢之的。很快就有知情人士爆料,女主是投资方之一某企业高管的小妹,\"带资进组\"才拿到了这一角色。

短剧制作中普遍存在“投资人即主演”“投资人即编剧”现象,出品方高管或股东通过资金注入直接获取角色、指定角色,甚至指定剧情走向。而普通人想获得角色,很可能将遭遇资本方“选妃”式面试。这种行业规则,让选角成为资本方的\"选妃游戏\"。

500

逐利的资本更关注短期回报而非创作质量,当傲慢的资本成为创作核心,靠钱砸出来的爱情戏有什么灵魂?一旦内容生产链被资本垄断,演员极易沦为快速消耗品。

由于平台算法只推荐同类角色,资本和MCN只需复制粘贴爆款的制作逻辑,30天、甚至短短一周的流水线生产就能填满观众的手机屏幕。在资本和MCN为快速套利而精心设计的爆款公式下,短剧内容如同复印机般批量生产着相似的悲欢离合,演员台词和角色塑造高度同质化。就算换一张脸,爆款公式同样能引爆服务器,因而短剧演员也被戏称为“可替换零件”。

就连柯淳这样的顶流也难逃此劫。

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制造爆款,而MCN通过购买“DOU+”等流量包抢占先机,演员需依赖MCN机构获取流量资源。即便演技过关,只要没有与MCN签约,被围困在数据茧房的短剧演员也难获曝光机会。

一旦离开短剧滤镜和MCN机构的数据滋养后,被嘲笑哭戏“眼药水比眼泪多”的短剧顶流们,大都无法适应长剧屏幕。短剧顶流马秋元勇闯电视屏幕受挫,重新回归短剧圈,却低估了观众“老爷”们在算法和数据冲击下,喜新厌旧的速度,其回归之作《偏偏又见你》数据平平,被嘲笑为“过气顶流不如狗”。

那些被算法捧上顶流的短剧演员,本质仍是资本的数据燃料。他们正在用透支的腰椎和颈椎,为这个行业的繁荣支付入场费。《2025微短剧行业生存报告》显示:41%的从业者像候鸟般迁徙,仅一年就会结束职业生命。

短剧演员与传统演员之间,隔着一堵厚实的墙壁。短剧演员即便短暂跻身顶流,也难逃\"数据燃料\"的命运,变现窗口往往只有几个月。

不过,这堵墙壁似乎已经出现了裂缝。

500

金身之下:

潜规则仍是锁命术

仅开售一小时,杂志销量便突破8000本,一天后,销量飙升至70万本。

今年2月,柯淳现身某时尚杂志封面,忧郁的眼神直击迷妹们的心坎,巨大的饭圈效应仿佛为短剧顶流的商业价值镀上金身。

从去年开始,短剧演员开始频频出破圈,成为横屏节目的座上宾,相关营销席卷各大主流媒体。

粉丝们在直播间彻夜蹲守,追着短剧演员的行程深情应援,为偶像打榜的手速堪比股市操盘;MCN机构更精心设计着每个眼神与声线的\"杀伤力系数\",为他们设计人设、制定发展路线;爱奇艺荧光之夜——2025年微短剧盛典的举行,更是让短剧演员身着华服,同主流演员般接受镁光灯的仰视和赞美……

500

无论是粉丝,MCN机构,还是资本方,他们抑或用熬夜秃头的执着、抑或用真金白银的加持,不断加固短剧饭圈的护城河,共同搭建短剧演员商业价值的高塔。短剧演员正被他们抬上偶像明星的神坛,试图突破与传统影视演员的次元壁。

不过这股突破次元壁的力量是否能持续输出,仍有待商榷。

演员的商业价值与所塑造的角色生命力正相关,传统影视作品历经数次淬炼、打磨、抛光,塑造出的人物角色往往生动、具有生命力,一个经典角色足以让演员吃十年红利。

而短剧作品大都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在爆款公司的操作下,再火的短剧也很快就会被海量同质化内容淹没。随着观众记忆的淡忘,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便如同昙花一现。

另外,不同于言行举止都备受约束的传统演员,短剧演员时常活跃在抖音直播、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以口无遮掩等接地气的方式深度黏合粉丝群体。他们在直播间与粉丝打情骂俏,以拉丝的眼神、暧昧的声线让粉丝们浮想联翩,吸引粉丝打赏,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爱情买卖“?

资本靠钱砸出来的爱情戏没有灵魂,24小时营业的“情人”靠兜人设的互动更是难以托付真心。

处于随时”撒糖“,随时暧昧状态的短剧演员极易因为过度“亲民”而翻车,曾经的短剧顶流何健麒就被榜一大姐爆料在恋爱期间劈腿,最终被行业封杀。因而即便头部短剧演员抖音粉丝数大多百万级,其商业价值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当被笔者问及“短剧演员如何突破职业天花板、延长职业生命线”时,某MCN机构操盘手仅用三个字就结束了这场问答——“潜规则”。他补充道:“即便演技再精湛、人设再完美,若无人脉资源支撑,演员终究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500

价值破壁:

精品短剧撕开算法铁幕

方言短剧《家里家外》摒弃了浮夸叙事,以煤油炉的烟火气取代工业糖精,用暖心的家庭叙事对抗狗血套路,最终以全网话题量突破50亿次、播放量直逼20亿次的震撼数据,实现了对短剧行业价值体系的颠覆性重构。

这一作品打破了竖屏微短剧难出精品爆款的“魔咒”,不仅被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骏点名表扬,称其为一部浸润巴蜀文化的匠心之作,更以口碑与市场双赢之势为证明精品内容能打破\"流量即原罪\"的行业魔咒。

500

不难发现,短剧行业正经历从“流量至上”到“价值深耕”的范式转移。转型浪潮下,对短剧演员公式化演技的批判也愈发强烈。

《家里家外》总制片人提出的三大选角思路或许给短剧演员提供了职业破局的解法——想当偶像艺人的,不签;想搞粉丝运营的,不签;拿短剧当跳板,奔着去演长剧、的演员,不签。短剧不是跳板,也可以是未来和终局,演员要撕掉短剧羞耻标签,抱着最赤诚、最敬畏的心态做短剧。

该剧主演团队凭借精湛的演技塑造的鲜活角色,成功吸引了超越粉丝群体的理性观众,甚至被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有观众坦言,现在一看到主演王道铁、孙艺燃的作品便会停下来收看。

打造精品短剧,是短剧演员能够保持不下牌桌的核心所在。行业内卷加剧,“爆款”充满了不确定,唯有短剧精品化,可能是演员唯一可以增加爆款概率的确定性选择。

算法的镰刀收割着青春肉体,被压缩成数据节点的演员,终究会像过期的流量包,在资本和MCN机构的服务器里悄然蒸发。而精品短剧的存在开了文化工业时代的生存悖论——当创作回归在地性、演员重拾职业信仰,即便在最功利的算法牢笼中,短剧演员仍能增加职业生涯的厚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