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这座镶嵌在蔚蓝海岸线上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着历史的光芒。而在这座城市的东南端海岬突出部,毗邻厦门大学园区,坐落着一座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古老炮台——胡里山炮台。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海防要塞,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胡里山炮台的辉煌历史
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竣工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这座炮台不仅是厦门海域的重要防御工事,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宝贵基地。
建筑与结构
炮台采用优质花岗岩筑成,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建筑保留完整。其建筑风格糅合了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坚固异常。
克虏伯大炮:世界之最
胡里山炮台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门被誉为“世界现存最大海岸炮”的克虏伯大钢炮。这门大炮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口径达280毫米,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它不仅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列入了《2000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更是我国以文物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成功的第一例。
胡里山炮台的历史情缘
洋务运动的产物
胡里山炮台的建设,源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兴起。当时,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意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于是,在闽浙总督卞宝第等人的奏请下,光绪皇帝批准了胡里山炮台的建设。
抗击外敌的英勇战绩
胡里山炮台在历史上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犯厦门,时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带领清军在此英勇抵抗。虽然最终石壁炮台失守,但胡里山炮台的前身——石壁炮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1937年9月3日,日本军舰闯入厦门外港,胡里山炮台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段佳话。
探访胡里山炮台:穿越时空的体验
炮台遗址与博物馆
走进胡里山炮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炮台遗址中,古代战炮、古代火枪、古代宝剑、世界奇石、古树化石等五个分馆,向游客展示了欧洲和亚洲各国十三到十四世纪的古战炮、古宝剑、古火枪等珍贵文物。
白城沙滩:历史的见证
从胡里山炮台步行不远,便是美丽的白城沙滩。这里不仅是游客踏沙而乐的天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站在沙滩上,遥望海面,仿佛能听到隆隆的炮声在呼啸,那一幅幅清军抗击列强的战事画面在眼前浮现。
结语
胡里山炮台,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海防要塞,不仅见证了厦门乃至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更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今天,它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四方游客,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绝佳场所。
走进胡里山炮台,感受历史的厚重,聆听岁月的回响,让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