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湖广熟、苏常熟,天下足”是过去式了,现已经转变为“双北熟,天下足”的局面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crazyrainy
聊转移支付的可以拿这个图来说理。
过犹不及,也不能过于高估内地省份在粮食等方面的贡献。
且不说在长期承担巨额转移支付补贴其它省区的同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才由千年传统的“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东南沿海地区也是一直以高于国际粮价水平来购买国内市价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表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指出,历史上,从三国时代到唐宋,经过数百年的南方大开发,中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南方取代北方成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不仅可以自给自足,同时还在大规模供应北方所需。“南粮北调”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
数据显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方14省区中有12个省为粮食净调出省。2003年国家划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全国13个省(自治区)成为粮食主产区,这13个省份均为粮食净调出地区。至2008年减少到8个。
到近年,全国粮食净调出已仅剩黑龙江、河南、吉林、内蒙古、安徽5个省区。
全国如按大区划分的话,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北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基本都达到了小康水平的人均400公斤,可满足自给自足甚至有余,须粮食净调入的主要是华南与西南地区。
而从东部整体来看,从辽宁到广西的东部沿海省份的现有耕地面积就超过了30万平方公里,粮食年产量超过2亿吨。而当地户籍人口则不到6亿,人均已接近350公斤,相当于本世纪初的全国平均水平。
虽还不到小康水平,但也不至于吃不饱,最多减少一点食物品种,但绝大多数主食、蔬菜、水果、禽畜水产都能维持自给自足,少量不足可以通过进口调剂。即使因为全球安全因素影响,也可以通过重新开垦前些年大量抛荒或者转变用途的耕地实现增产。
其余如煤炭等矿产资源也大类如此。而对于那些严重依赖农业、资源产业的内陆省份,如果失去了东部大市场,再加上取消了巨额转移支付,生活水准恐怕会立马倒退几十年。这个可参考当年的“苏东波”。
但这不是说中西部地位就不重要了。因为目前中国经济到了“再上层楼图破壁”的关键节点,有赖于东西部加强协作取得自主技术突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持,必须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