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堵车是常态,但北京的堵车则要严重得多。什么原因?怎样解决就值得考虑了。

   1、城市规划一直是“围点救援”:从60-70年代,就开始规划城市“中心开花”——外二环到外流六环。城市里里外外人流物流围着圆圈打转转,始终没有脱离“圈子里打转转”。完全不考虑北京城市的分中心规。后来搞了一个“雄安新区”不过是另打锣鼓新开张,对北京周边的打工者没有吸引力:新建“蛮荒之地”,就业门路少。

    2、正如该文提到的:“城市的“摊大饼”式扩张将大量居住区推向四环外乃至更远的郊区,形成了天通苑、回龙观、河北燕郊等大型睡城,职住严重分离。

北京地铁站500米范围内的职住覆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的60%以上的覆盖。

看看这张图,就知道这种“围着天安门扩张城市规划”是多么不科学:

 

       北京市区除了主要老城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之外,其实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都应从一开始就该就近合并为几个分中心城市。

比如东部以平谷、顺义和通州为中心、南部一大兴房山为中心,西部以门头沟和昌平为中心,北部以延庆、怀柔和密云为中心,规划建设四个分中心城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80%分散到这些分中心中,研究机构可以在临近北京市区的地方建设实验基地。高校也分流60%到分中心。

      特别是为满足打工就业这的廉租房和经济性公寓可以在围着北京市区的外围周边开发居住片区,其次廉租房区也要考虑在分中心城市周边开发廉租房和经济公寓。

     3、 这样的考虑一是可以吸引市外和外资企业投资建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大面积分流人力和物流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4、这个环形工勤交通要采用经济性运输系统,围绕四个分中心城市建设(即以工勤交通为主,兼顾外省来京打工者,时速80公里即可)。并且设站点位置要考虑客流就近上下车(比如就利用现有的绿皮车改造一下即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中铁资源)。

  5、这个环形工勤交通所设站点一定要就近与现有北京市内共公共交通连网,即确保就近乘客换乘。即公交汽车、地铁,城际铁路和滴滴交织在一起。

  总之,“堵”是人为的,那么“疏”也得靠人自己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