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我国的学术期刊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科研水平。
学术研究,本质还是牛顿爵爷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表学术论文,说到底还是为了交流,为了让别人看到。搞学术研究,一样没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除了会做,还得会吆喝。这点国外学者其实更看重,Nature的非OA子刊,可以选择加钱OA发表,这么做的外国学者不少。
眼下,国外的各领域内的传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远远大于国内期刊。稿件质量、传统信誉背书是一方面,期刊自身的市场营销也是一方面。虽然,学术界对出版巨头的超额利润诟病良久,但出版巨头们也是在销量和利润之间做平衡的,期刊得买的人多才能卖上高价。成熟的出版集团都有自己的市场和销售团队。可以去Springer Nature的Careers板块搜索,相关职位很多;他们还会通过猎头找人,我就接到过电话。
而我国的学术期刊,大部分目前还处于获取好稿件,做高影响因子阶段,订阅端的推广工作还差得远。和国际出版机构联合出版,搭便车,是它们在市场端常见的选择。
不少回答提到,国内学术期刊得投稿体验差,部分也是因为国内期刊尚处草创阶段,需要获得好的稿件,做高影响因子。主要依赖两方面,一是靠编辑的学术网络去拉来好稿子;二是政策上鼓励投国内期刊,抬高国内期刊文章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两方面的工作国内也都在做,甚至因为过于激进常在网上引起讨论。
但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你不能只在需要好稿件时才想着大佬。现在讲究“有组织科研”,大佬组里也有大量相对一般的结果需要发表,要送学生毕业,这些稿件也得发啊。
顺便说一句,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作者名字一样有不小的影响。近几年,国内Science, Nature文章井喷,主要原因自然是科研水平进步,但学者们进了圈子也有不小影响。
另一方面,部分传统的国内期刊因循守旧,对作者的职称、单位、文章的支持基金有要求,这些沿袭下的规则的改变也需要时间。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这种规则相对较多。个人认为,过去有这些规则,是因为审稿力量弱,只能通过作者身份来背书稿件质量。
投稿体验,也和期刊出版集团的发展水平有关。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都有一系列不同档次的期刊矩阵,它可以尽可能地把稿件留在自己的集团内,引导学者向下转投。当然,不少人也会选择跳出去转投。而国内期刊在集团化方面还差得远。中国物理学会旗下,也就那么点刊物,并且没有太好的层次感。
另外,从“赢”的角度说一句,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国和外国。欧洲大陆的学者也会把稿件投去美国和英国的学术期刊,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到中国这,把稿件投到国外期刊就奇怪了呢?近几年我国科研水平发展很快,学术成果产出很多,超过国内期刊得容纳能力,向外溢出,也很正常。
总而言之,中国科研水平发展后,确实需要提升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办好学术期刊是一样很重要的工作。政策上可以适当鼓励学者投国内期刊,但似乎也不应该过于激进。国内期刊也不断改进,学术影响力和投稿体验上去了,愿意投稿的学者自然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