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2025年3月25日,小米集团以“先旧后新”方式完成8亿股配售,净筹资425亿港元。消息一出,股价当日下跌6.32%,报收53.4港元,与配售价格几乎持平。而融资的背景则是,小米集团现金储备总额达1751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小米2024年度业绩显示,截至2024年末,小米集团现金储备总额达1751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显着。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37亿元,主要包含高流动性资产;定期存款达585.2亿元,同比增长约3倍,全年现金储备较三季度末增加235亿元。

500

而为何小米会在股价历史高位,且公司感觉并不缺钱的时候进行闪电配售融资,有分析认为,这一动作背后,是小米要保障AI与汽车两大战略领域的双线并举,高强度投入背后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2025年75亿元的AI研发预算、实现35万辆汽车年交付目标,以及环节持续收窄但仍高达单台4.5万元亏损的压力。

一、小米的闪电配售:股价历史高位融资的效率博弈

小米集团此次以每股53.25港元配售8亿股,净筹资425亿港元,成为香港市场史上第三大闪电配售项目,仅次于比亚迪(435.09亿港元)和美团(542亿港元)。其配售价较前一日收盘价折让6.6%,通过“先旧后新”模式快速锁定资金,同时将大股东雷军的持股稀释幅度控制在0.7%(从24.1%降至23.4%),股权结构优化效果显着。

比亚迪3月初完成的435.09亿港元配售,是过去十年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股权再融资,而相比之下,小米的425亿港元配售则是科技企业与车企交叉领域的标志性事件。选择在股价接近历史高点时出手,既是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测试,亦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未雨绸缪。

观察可以发现,两者均选择高位融资(比亚迪配售价较市价折让约5%),比亚迪的融资明确投向“兆瓦闪充”技术及全球充电网络建设,目标是夯实基础设施护城河。小米则强调“人车家全生态”协同。

我们不妨推算,小米此次闪电配售中的60%约255亿港元投向汽车产能扩张,用于北京第二工厂建设及自动驾驶研发;25%约106亿港元加注AI领域,重点布局端侧芯片与大模型训练;剩余64亿港元用于补充流动性,对冲汽车业务62亿元的年亏损压力,加上小米本身的原有现金流,可以说这笔闪电配售,能够非常有效的解决AI和汽车同时高效发展的资金问题,让现金流更为宽裕。

事实上,比亚迪与小米的闪电配售,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与AI技术融合背景下的资本博弈。比亚迪以“硬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强化制造端优势;小米则依托生态协同与流量入口,试图打通“智能终端-汽车-家居”的全场景闭环。两者均面临盈利压力,但差异化路径凸显行业转型期的多元探索:传统车企需补足智能化短板,而科技企业则需跨越从“流量”到“技术”的鸿沟。

二、被汽车光芒掩盖的小米AI:实为全系产品轴心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小米汽车风头正盛,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小米AI方面的光芒,除了雷军以千万年薪挖角DeepSeek核心开发者罗福莉的传言火了一把外,好像声量不多。而事实上,AI是小米重点研发投入所在,也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底层支撑。

卢伟冰明确表示,2025年研发预算明确将300亿元中的四分之一(约75亿元)投向AI,重点聚焦语言大模型、多模态交互及IoT端云协同。据财报披露,2024年小米研发投入已达241亿元,同比增长25.9%,研发人员占比48.5%,为技术突破奠定基础。其AI布局呈现三大方向:

一是构建算力基础设施,通过投资无问芯穹、铭芯启睿等企业优化大模型能效,自研芯片技术覆盖ISP、通信等领域;二是推进多模态技术落地,语音交互响应速度压缩至0.3秒,视觉模型登顶国际音频理解评测榜首;三是深化场景协同,AIoT平台连接设备突破9亿台,小爱同学月活用户超1.37亿,汽车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技术成重点攻坚方向。

而在产品侧,小米的AI技术创新密集释放。3月24日,小米发布MIJIA智能音频眼镜2代,虽定位“音频设备”,但市场将其视为AI眼镜前奏,甚至带动A股相关板块涨停。

500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加速AI技术落地,自动紧急呼叫专利获批,智驾功能成为研发投入重心,SU7Ultra用户中80%来自豪华车换购,2025年交付目标上调至35万辆。此外,小米通过425亿港元配售融资,进一步强化AI研发与汽车产能扩张。

可见,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通过AI重构澎湃OS底层架构,计划三年内完成向AIOS的进化,以端云协同提升设备响应速度,推动手机、汽车、家电等全品类高端化。目前,AI技术已渗透至小米高端手机、智能座舱及大家电领域,助力IoT业务首次突破千亿营收,空冰洗销量创历史新高,展现出技术驱动的增长韧性。

三、资本市场的意见分歧,小米高估值与增长预期能否持续?

2024年,小米集团全年营收达36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创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为272亿元,同比增长41.3%,盈利能力显着提升。其中,核心业务“手机×AIoT”分部收入3332亿元,同比增长22.9%,毛利率稳定在21.2%。同时,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达62亿元。

 

500

第四季度表现尤为亮眼,单季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经调整净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69.4%,创历史新高。这一增长得益于智能手机出货量提升、IoT设备连接数突破8.2亿台,以及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长13.3%至341亿元的高毛利贡献。

但是对于小米的未来,券商意见存在一定分歧。

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研报指出,小米集团2024年第四季度盈利大幅超出预期,收入增长与利润率提升共同推动毛利较该行预测高出12%,成本协同效应更使经营利润超预期87%。该行认为,小米2025年的增长动能将持续强化,主要得益于高端化战略的成功落地与汽车业务的产能扩张。

具体来看,摩根士丹利上调了小米2024年及2025年的营收预测,分别提升3%及2%,同时将毛利率预期上调0.7及1.1个百分点,盈利预测相应上调18%及13%。该行特别强调,小米SU7Ultra的市场表现印证了其高端化战略的可行性,智能手机平均售价提升将推动高端产品渗透率,进而带动AIoT生态的增长。

但是,摩根大通与瑞银等国际投行对小米集团的投资评级作出下调,核心质疑集中在高估值与业务增长可持续性上。

摩根大通于2025年3月18日将小米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指出其12个月远期市盈率达40倍,接近历史峰值,估值仅次于腾讯和阿里巴巴,超越比亚迪约17%。该行分析称,剔除核心业务和现金价值后,小米当前股价已隐含其电动车业务2030年出货量达175万辆、2035年达350万辆(2025年预期仅35万辆),这一假设要求小米完美执行且无犯错空间,而特斯拉耗时15年才实现180万辆销量。

瑞银虽将小米目标价从33.5港元上调至60港元,但同步下调评级至“中性”,认为其股价年内涨幅近60%已充分反映业务潜力,产能或限制电车业务爆发。摩根大通亦指出,小米汽车业务估值已成为全球第二贵的电动车制造商,远超理想、小鹏等同行,且汽车研发投入或拖累整体利润率。

后记:

 425亿港元的资金补充,既是对AI与汽车战略的强力注脚,亦是对技术革命窗口期的决绝押注。当全球科技竞争进入“硬创新+软生态”的深水区,小米能否将资本势能转化为技术动能,将决定其能否从“性价比之王”进化为“生态定义者”。这场转型的意义,或许远超账面数字所能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