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我个人最关心的一个民生类的话题就是“养老”,准确的说,是“养老金”,可能因为自己也人到中年了吧。​所以,我去采访了长期专注于这一话题的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孙洁。

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面对社保基金缺口的现实挑战,加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需求上升,该怎么平衡财政压力和民众的养老需求?

2.普通人以后是不是不能全指望基本养老保险了,必须得提前做其他准备?

3.想买商业养老保险,但没什么能终身领钱的真正保险类的产品,保险公司好像不愿意做这种产品,怎么破?

4.年轻人是否从现在开始就得计划养老了?每年1.2万的那个“个人养老金”,要不要缴?

概括一下我get到的孙洁委员的回答要点(接下来我也会发视频,想了解完整回答的回头可以点视频):

(背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现在主要包括“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亿;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主要是机关单位和一些大的企事业单位有;第三支柱则包括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

1.关于第一支柱,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实际上主要压力都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但因为现在我国人口的实际寿命已经远远大于最初制定政策时对人均寿命的预期,所以基本养老金的现实缺口和潜在缺口都很大,2030年后缺口更大。

2.关于第二支柱,问题主要在于覆盖范围很小,且职业/事业年金也不是可以终身领取的,同样面临“长寿风险”,即“人还在,但钱不够了”。

3.关于第三支柱,这一块在我国才起步不久,问题主要在于,商业保险公司现在普遍规避去做长期保障、终身领取的养老保险产品,因为他们也担心“长寿风险”,即随着大众寿命的增加,保险公司的资金兜不住底,风险太大。所以,现在就算是想给自己购买补充的商业养老保险,选择也不是特别多。

而能做终身领取的养老保险的企业,同样随着人口寿命不断变长,未来可能面临经营甚至破产的风险。

4.基于上述现实,委员建议,还是应该把未来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三支柱上,出台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更丰富的、终身给付的养老产品。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得尽快制定出一套标准的市场化死亡率或生存率指数,最大限度降低基差风险,给长寿风险证券化产品提供合理定价的基础;

二是可以探索是否允许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到国际资本市场,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把“长寿风险”分散和转移出去。

5.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可能真的就是保障退休后“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如果想保持一个相对体面的退休生活,那可能不得不提早进行规划,或是考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或是从年轻时就加强储蓄。

“35岁开始筹划养老金的规划,可能都有点晚了——我个人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的情况下,对养老金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只靠基本养老保险,实际上远远满足不了未来的需求。人寿命的延长往往超出自己的预期,我建议年轻人入职走向社会的第一天,就每天存一笔咖啡钱,为养老作长期规划。”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