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脉络:从殖民工具到主权象征
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始于19世纪末美国对中美洲地缘战略的布局。美国最初试图通过尼加拉瓜开凿运河未果,后借美西战争胜利之机扶植巴拿马独立(1903年),从而获得运河开凿权。
1914年运河通航后,其成为美国控制全球航运的关键节点:不仅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约1.5万公里的航程,更强化了美国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军事投射能力。
然而,运河的建造充满血泪。工程期间约5800名劳工(主要为加勒比黑人)因恶劣条件丧生,而非特朗普所称的“3.8万美国人” 。二战后,随着船舶大型化和陆路交通发展,运河战略价值下降,加之巴拿马民众持续抗争(如1964年流血冲突),美国被迫于1977年签署《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承诺1999年归还运河主权。
二、当代格局:主权回归后的运营与挑战
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后,成立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独立运营。目前运河年收入超30亿美元,占巴拿马GDP的6%以上,成为国家经济支柱。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运河港口经营权(如科隆港),但运营权仍由巴拿马主导,所谓“中国接管运河”实为误。
特朗普近期声称要“收回运河”,理由包括通行费过高和中国影响力扩张,但这一言论存在多重矛盾:
1. 法理层面:1977年条约已终结美国对运河的永久控制权,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巴拿马主权。
2. 现实可行性:拉美国家对外关系多元化,对美依附性降低。巴拿马总统穆利诺明确拒绝美方主张,并获地区国家支持。
3. 军事代价:若强行介入,美国需面对国际舆论谴责和拉美反美情绪激化,类似1989年入侵巴拿马事件难以重演。
三、地缘博弈:美国霸权衰落的缩影
特朗普的言论折射出美国对全球战略通道控制力下降的焦虑。历史上,美国通过政变(如推翻诺列加政权)、经济胁迫等手段干预巴拿马,但最终未能阻止运河主权移交。当前,拉美国家与中国深化合作(如“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单边施压的空间。
四、未来展望:多极化秩序下的运河命运
巴拿马运河的未来取决于三重因素:
1. 运营能力:巴拿马需应对气候变化(如干旱导致通航量下降)和船舶大型化挑战,2016年扩建工程已部分缓解压力。
2. 大国平衡:巴拿马坚持“与所有国家交好”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外部势力。
3. 国际规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机制强化了主权不可侵犯原则,美国难以突破现行国际法框架。
结语
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变迁,既是拉美反殖民斗争的胜利标志,也是全球权力重心转移的缩影。在21世纪多极化格局下,任何国家试图“霸占”这条水道,都将面临主权国家意志、地区合作网络和国际规则的三重制约。运河的命运,终将由其合法所有者——巴拿马人民自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