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商观

500

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4月4日,中方发布系列反制措施。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4月4日发布《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在中国零售市场端,《商业观察家》也梳理了此次贸易争端,对国内零售市场有可能带来的影响。

单就美国进口商品的销售规模来看,线上渠道层面,各大主流电商平台都有海外购业务。

这一块,阿里巴巴的销售体量可能相对大一点,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2025年3月12日于新加坡举办的一场论坛上,曾披露过相关数据,其称,目前,在阿里巴巴平台上,每年有500亿美元美国商品销售给中国消费者。

京东也有海外购业务,但美国商品销售的具体体量还不清楚,应该没有阿里大,京东最新的一个动作则是在2024年11月,与亚马逊海外购达成合作,亚马逊海外购入驻京东,超过12000个国际品牌,及40万支海外商品上线中国市场。

实体零售一块,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实体零售商直接进口美国商品的很少,所销售的美国商品大多都是通过贸易公司渠道进货,很少直接进口。(所以,量都不大。)

国内有能力直接进口的零售商,主要是仓储会员店(基于会员做大包装仓储批发业务,量大有能力直接进口),比如Costco、山姆会员店。其他零售商,尤其是区域零售商几乎没有。

具体来看,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山姆进口商品的销售占比超过35%,但直接从美国进口商品的销售占比并不高,这块虽没有具体准确的数据,但个人目测看应该不会超过8个点。”

如果按8个点算的话,山姆中国的美国商品年销售额可能就在80亿元左右。

Costco可能受影响会相对大一些,它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不长,还未能像山姆那样在中国市场实现更好的本地化落地。“Costco的美国商品销售占比肯定要比山姆高,它的卖场及商品西化色彩更重”。

西化色彩更重,好的一面是,Costco能形成相对中国本土竞争者的差异化优势,国内竞争者少。相对不理想的一面则是,由于还没有更好的本地化落地,卖场与商品过于西化,也会面临一定的水土不服问题,这会限制它的用户群规模。此次,关税问题也有可能会成为它的“黑天鹅”事件。当然,反过来讲,这也有可能激励Costco未来更好更快去做供应链的本地化落地。

那么,考虑到仓储会员店的进口商品销售占比高,未来的市场发展,贸易争端带来的影响,是否可能会对进口商品销售占比不高的本土零售企业构成利好,甚至一定程度“平替”仓储会员店的市场份额?

一些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是有机会,但是‘平替’就很难,进口就是进口,国产商品的品牌溢价低,进口商品溢价高。所以,做“去品牌溢价”的仓储会员店——Costco、山姆会员店,就能通过直接进口,既在中国市场做出性价比优势,也能通过全球供应链能力做出差异化及全球潮流引领优势。但国内企业在这块,还没有这个能力,基于本来溢价就很低的国产商品,它们很难‘平替’仓储会员店。”

具体到各个品类,以山姆为代表的仓储会员店,依然很强大,能刺激中国消费市场规模成长。

比如生鲜品类,现在各大零售商都在通过烘焙品类来试图做出差异化,仓储会员店的烘焙则相对做得更好。

肉则主要是通过进口牛肉发力,但山姆的美国牛肉销售,其实没有那么高,跟欧洲牛肉比都差一些。猪肉和禽类,本身就很难做出差异化,在消费端也没有很强的“心智记忆”,大家都差不多。

水果,这些年,国产水果是上升趋势,进口果本来就在下降,山姆等由于不卖新疆产品,水果品类在山姆其实已经算“弱势”品类了。

熟食品类,仓储会员店以西式为主,但本地化加工,做出了差异化,这也是其领先国内零售商的一个很重要领域,国内的卖场还是传统的品类模式,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太多差异。“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亮点。”

水产,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整个中国水产零售市场,笔管鱼,是用美国进口产品用得相对多的一个品类。

500

点击【商业观察家】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