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最近,浙江采茶工的视频火了。
这些采茶工大多是河南河北等地的农村女性,四五十多岁的居多,文化程度有限。
每逢春天,茶园急需采摘的时候,她们就会坐上包工头安排的大巴,来当一季临时工。
不同的视频里,她们有相似的面貌。
住的是这种“复古”的集体宿舍,40个人挤在上下两层、没有隔断的大通铺。
更糟糕的,直接席地而眠。
“床头”乌压压一片,挂满了换洗衣物。
吃的是朴素的馒头、鸡蛋。
再配一袋风味十足的榨菜。
或者干脆白水煮面条,没什么油腥。
每天早上四五点,她们就得顶着太阳开始在茶田里上下奔波,连喝水都得讨。
碰到天气不好,淋雨也要坚持采。
因为不采就没钱,等于白来。
大多数茶园会开出30-35块钱一斤的标准工资,采得越多就赚得越多,全凭个人努力。
也有些地方怕采茶工掺水加重,就直接按天收费。一天开一百五六十块的,最普遍。
紧接着,越来越多采茶工的家人出来发声,说她们辛苦,说她们赚钱不易。
这样的内容看多了,网友们心酸不已。
不少人惊呼,如此艰苦的条件让人梦回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没曾想这就是现在。
有人感慨这个时代还有“包身工”存在。
于是,同情涌向沉默的劳动妇女,而愤怒冲向了“黑心的茶园老板” 。
有人骂他们是资本家,“会做生意”。
“不把人当人”。
说这就是剥削,就是压迫。
那么,这就是事实吗?
我们可以结合更多信息分析一下。
采茶工的待遇真的差吗?
先看 工资 。
她们拿的算行业标准,和本地人基本一致,不存在信息差。
这个价格主要和茶叶市场价挂钩。
茶叶市场好,茶农们都能赚到钱,他们给采茶工开出来的工资就更高;反之,茶叶市场茶,茶农没钱赚,采茶工的收入也会直线下降。
虽然对很多坐办公室的网友而言很不起眼,但对农村妇女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以前采访过一个农村阿姨,在学校食堂做饭,一年工资7200元,算是当地很好的工作。
现在在网上,动不动就看到人说自己月入十万二十万的人,住几百几千万的房子,开很贵很贵的车,觉得几千几万都不算钱了。
但对很多朴素的农村人民而言,一年勤勤恳恳种地的收入,根本赚不到多少钱。
像采茶这种干个几十天就能赚几千块钱的活,绝对是一个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
所以很多人每年都抢着来当采茶工。
再看 住宿 。
条件确实不好,普遍是大通铺。
除非是请的人少,才能住得好些。
主要是因为环境受限,人多了就找不出那么多住的位置,山上又不能随便搞建设,再加上大部分家里都是自建房,只能这样将就。
毕竟也不可能为了这短短几天,专门搞块地建个员工宿舍吧。
最后是 饮食 。
这方面落差就很明显了。
吃馒头白饭的有,荤素搭配的也有。
全看主家安排。
有当地表示,有些面看起来清汤寡水的,但确实和他们自己吃的一样,不是区别对待。
还自嘲这里毕竟是“美食荒漠”。
有经验的人表示,那些小规模的茶园,需要的人少,会吃得更好。
反而是那些大规模的茶山,因为需要的人多,吃住都更容易有水分。
意思是,虽然招工条件里都明明白白写着包吃包住,但实际吃住都像是开盲盒,没到现场都不知道是到底什么待遇。
那么,这都是茶园老板的错吗?
不全是。
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采茶工和茶园老板们的矛盾,却忽略了中介。
有些茶园要人多,靠自己找不现实,所以就专门和招工的中介合作。
有的合作模式是中介介绍人来,抽人头费,那么吃住就都是茶园负责。
很可能人头费抽多了,采茶工到手就少。
也有些是中介当包工头。
一边拿老板的伙食费,一边给采茶工吃馒头,就为了填饱自己的腰包。
还有的明明写着包路费,结果等人坐上车了才说要收钱,不给就扣工钱。
更离谱的是,这路费明明老板已经给过了,完全就是喂不饱,两头吃。
结果被骂的时候,他们反而美美隐身了,只剩下掏钱的茶园老板一脸懵。
难怪越来越多茶农出来喊屈了。
即便如此,还有人觉得他们不地道。
明明外面茶叶价格这么高,茶园赚这么多钱,却舍不得多花一点到提高采茶工阿姨的待遇上。
但茶叶单价高不等于茶园能赚到这么多钱。
茶叶从茶田到消费者,要经历的环节太多了:加工厂、批发商、零售商,每个环节逐一提价,到了市面上价格就高昂起来。
有些鲜叶收购价100元,包装后售价可达300元或更高,中间全是中间商的利润。
而非搞种植的这些茶田老板。
他们中的很多,就是普通茶农,为了种茶叶每天上山下田赶时令,也属于产业链条的末端。
如果问有没有人为了利益去挤压采茶工待遇,那肯定有。但一棍子全打死就有失偏颇了。
问题来到了怎么办。
情绪极端的人说抵制茶叶,不要喝“血汗茶”。
这种地图炮整个行业的行为,大可不必。
坦白说,如果真的行业做不下去,最先失去收入来源的,还是这些采茶工。
这些收入对她们来说是很珍贵的。
更何况。
除了茶叶,还有很多农产品也依赖人工采摘。按这样的逻辑,那大家都不要吃了?
那岂不是因噎废食?
恰恰是只有行业整体好起来,才能让上下游都赚到钱,尤其让底层人民有获利空间啊。
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建立统一标准。
虽然招工广告里都正儿八经写着“包吃包住”,但吃住的标准几乎都是自定义的。
谁能说面条馒头不是吃?
谁又能说大通铺不是住呢?
所以最好是能形成一个类似工会的组织,让这些标准(主要是最低标准)得到量化,才能帮助提高采茶工的工作环境。
其实浙江在这方面有先例。
二十多年前,横店影视城就建立了专门的演员工会,制定了群众演员的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此外,还会针对其它特殊需求有明确说明。
比如需要剃光头、扮演死者、在极端温度下工作等情况,都可以获得额外补贴。
每天超出工时的部分,也要另外支付。
这些标准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不够好,但其主要目标是提高下限,避免低质量的待遇践踏。
就和最低工资一个道理。
当然,有时候就会算有标准,上游也会钻空子,总之就是执行不到位。
但至少标准参考放在这里,能够让行业的人知道自己应该获得怎样的待遇,并且朝着这个方面去争取,而不是只能认栽。
所以如果浙江能把采茶工集合起来,形成组织,搞出清晰的标准,设置工资标准、吃住要求,比单方面呼吁茶农们发善心有用多了。
一方面能够保障她们有基础的吃住环境,不至于过于简陋和艰苦。
另一方面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甚至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些采茶工,还有其他采摘工人,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工地上做劳力的工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工会组织。
这样才能让劳动人民站起来赚钱嘛。
很多人说,苦难会流向能吃苦的人。
但在不同人眼中,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有人年薪百万,说自己买不起豪宅豪车,是苦;有人没有稳定收入,说攒不下来钱,是苦;还有人活在不安全的国度,认为生存即是苦。
又比如漫天遍野的茶山上,我们看她们起早贪黑、吃住不好是苦;而她们觉得这只是努力工作的常态,没钱没事做才是苦。
她们有着劳动人民最朴素的价值观
——你出钱我出力。
于是,同样是在采茶工的视频里,同样是挤满人的大通铺房间,我们还能看到她们蓬勃积极地生活,欢快地打起手鼓唱起歌。
所以可以发声呼吁提高保障,但没必要渲染她们的艰苦,没必要过度释放公众的同情。
因为对努力劳动、踏实干活的人而言,那些同情和怜悯反而是伤害自尊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