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恒
“把那些大而无当的仓配体系扫进历史垃圾堆。”
4月12日上午,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个人账号上发布这条意味深长的评论,不仅直指京东最近在外卖领域的进攻,更提前预告:下周美团将正式发布旗下即时零售新品牌,并以“30分钟送万物”的体验升级作为核心亮点,意图再度强化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快”心智。
这一发言既是回应京东近来进军外卖市场的高调动作,也意在通过“舆论引爆”手段为下周新品发布预热。美团选择正面迎战京东,释放出两个信号:
一是美团对即时零售核心能力的自信,认为“仓网+骑手”模型已经形成护城河;二是将“京东式仓配”视为不合时宜的过时模式,并试图在用户心智上划清技术路径的优劣边界。
毫无疑问,一场围绕仓配体系、履约效率与用户心智的零售战争,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
即时零售战火再燃:京东抢滩,美团回击
京东外卖“围魏救赵”,切入本地生活防守3C
2025年一季度,京东宣布以“品质外卖”进军本地生活市场,打出“全年免佣+五险一金+高补贴”的组合拳。短短40天内,订单量突破百万,活跃骑手超130万。京东此举表面上是外卖创新,实则意在通过“高频带低频”的模型试图缓解美团在即时零售、尤其是3C家电、快消品等领域的步步紧逼。
但问题是:京东的物流优势原本建立在中心化仓储、标准化履约和长链条配送之上,而即时零售所需的是“分钟级响应”“3公里范围”“强本地化供给链”的柔性网络。这意味着,京东正试图用一个“远程大炮”去应对街头巷尾的“闪电突击”。
相较之下,美团的即时零售是在外卖生态中自然长成的。745万骑手、5600家连锁零售商、41万本地商户构成的分布式网络,使其具备天然的“30分钟送万物”基础设施。2024年美团闪购在3C家电领域订单已达京东全站一半,电脑办公类订单反超;在快消、零食、酒水等领域对京东形成碾压。
“仓网+骑手”这套模式虽然非传统意义上的规模化仓储,但正是这种以需求驱动、地网响应的模型,构成了美团即时零售的灵活性与低成本。
技术与组织体系之争:谁的“快”才是未来?
王莆中此番言论背后,其实是美团对自身履约体系高度的战略自信。
截至2024年底,美团已在全国布局超3万个“闪电仓”,到2027年目标是10万个。这些迷你仓位于3公里生活圈内,不仅可以作为骑手集结点,也逐步承载前置储备与末端配送中转功能。
配合AI智能调度系统、无人机试点(如长沙飞购)、多点分发网络,美团试图重构“最后一公里”的成本结构与时间结构——在30分钟、甚至20分钟内完成更多非外卖类订单交付。
而京东过往最大优势在于“211限时达”、全国仓储布局和自营物流的高标准履约。其“以时间换效率”的模式曾在PC电商时代独步天下。
但问题在于:即时零售讲究的不是“准时”,而是“随时”——不是24小时送达,而是30分钟内响应。用户对“计划性消费”的容忍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需求即触发”的即时满足心理。京东原有的供应链系统灵活性不足,面临着传统体系“效率再高也慢”的尴尬。
Z世代即时消费崛起下的即时零售博弈
即时零售赛道的白热化竞争中,Z世代的消费选择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54%的用户因“不愿出门”选择即时零售,而68.1%的消费者将其用于日常补货,远超应急需求。这种从“应急”到“日常”的需求跃迁,本质是年轻一代对“即时满足”的极致追求——他们不仅需要商品快速送达,更期待服务无缝融入生活场景。
美团通过高频外卖业务培育的“30分钟万物到家”心智,已从餐饮延伸至数码、美妆、母婴等全品类,其闪电仓网络(2024年达3万个,2027年目标10万个)和745万骑手运力池,构建起“分布式响应”的供应链体系,使iPhone新品首发、空调两小时送装等场景成为常态。相比之下,京东“物流即效率”的传统优势在即时零售场景中逐渐失效,其中心化仓储模式难以满足Z世代对“临时起意”消费的即时性要求,尤其在深夜购药、聚会采买等非计划场景中,京东尚未建立用户心智壁垒。
此外,政策层面的监管升级正在重塑行业生态。2024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即时配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骑手权益保障、限制极限配送时效,这对头部企业形成差异化影响:美团作为行业龙头,若按全员参保测算,每年将新增20亿至700亿元社保成本,但政策压力也倒逼其加速无人机、无人车等自动化配送技术落地,长沙智航飞购的低空物流航线已实现5-10公里20分钟配送;京东则因骑手体系刚起步,合规负担相对较轻,但其“211限时达”在即时需求场景中竞争力不足,且缺乏美团的“地网响应系统”,履约末端效率仍待提升。
这种竞争格局的背后,是零售行业从“计划性囤货”到“即时消费”的范式转移。美团闪购通过“仓网+骑手”模式,将城市便利店、品牌专卖店转化为数字化“神经末梢”,实现商品流动的动态响应;京东虽通过“七鲜母子店”模式探索供应链协同,但在Z世代主导的“快”消费浪潮中,其“以货为中心”的供给逻辑已显滞后。未来,技术创新(如无人机配送)、政策合规(如骑手社保)和消费代际更迭(Z世代占比近四成)将成为行业核心变量,而美团的生态协同能力与京东的物流基建博弈,或将决定即时零售的最终版图。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王莆中的这场“开炮”,背后是美团对其“生态化平台战略”的升级阐释。
外卖为基点,闪购为延伸,到店、酒旅、电商、支付协同交织,构成了一个可无限扩展的本地服务平台。每一个新增服务都建立在已有用户与场景之上,从而实现边际成本的持续下降和用户粘性的系统性提升。
而京东目前仍处于“有限游戏”阶段,想在即时零售中守住基本盘,必须做出两项改变:
一是组织结构灵活化:让仓配体系具备“小时级调度”能力;二是品牌心智重塑:从“靠谱送货”转向“随时送你想要”。
即时零售的战场,从来就不仅仅是快一点、准一点的物流对决,而是流量、用户、技术、履约、生态全面拉锯。
王莆中的激烈言辞不只是营销口水战,更是对“效率路线图”的激进表达。它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大仓+长链+次日达”的逻辑不再万能。而美团试图用“短链+密仓+分钟达”的新范式,重塑整个本地生活服务业的基础设施。
如果说京东代表了上一阶段以供给为中心的零售逻辑,那美团正在定义一个以需求为中心、即时响应、场景驱动的新零售周期。
这场战争没有硝烟,但每一次订单配送、每一秒响应速度,都是决胜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