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在智能汽车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智能座舱作为用户感知最直接的智能化载体,正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战场。

尤其当前智驾平权已成为车圈新共识,相关技术落地进程也在持续推进中,产业商业化爆发指日可待。根据灼识咨询数据,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290亿元增至2029年的299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8.4%。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产业高增长背后也暗藏风险——曾经一度领跑的自动驾驶公司纵目科技三次冲击IPO未果后申请破产,揭示了面对产业即将开启的规模商业化盛况,不少玩家却深陷规模化与盈利平衡的困境之中。

在此背景下,小米、平安、东风集团持股的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泰”),继2024年6月首次递表失效后再次递表港交所,引发市场关注。

营收两年暴涨110%!博泰十余年闯关熬成了风口猎手

博泰成立于2009年,此时正值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整体依靠政策支持的推动。

成立第二年,公司就推出了中国首个3G车联网系统,成为最早进入中国智能网联市场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开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少数企业之一。

历经十余年的耕耘,公司终于即将迎来的行业的风口。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893亿元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3993亿元。

期间,博泰长成了国内少数同时提供智能座舱及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技术层面,公司是中国首家采用高通8295芯片并搭载鸿蒙系统的供应商,且在自研车规级操作系统、云端服务等领域保持行业领先。

按2024年出货量计算,博泰在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以11.9%的份额位居第二,仅次于市占率22.8%的头部企业。

出货量持续释放下,其营收从2022年的12.18亿元增至2024年的25.57亿元。不同于其他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侧重于硬件端,公司通过提供软件、硬件及云端服务相结合的全栈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实现差异化,该模式使公司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透过财报可以发现,其核心增长引擎正是偏软件服务的智能座舱业务,该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88.6%提升至2024年的95.5%。

其余收入则来自为OEM客户提供智能网联解决方案,包括用户运营服务及网联平台服务,并向其收取服务费。该业务规模也总体保持稳定。

黄金产业爆发前的黎明,多少供应商能熬过?

众所周知,进入2025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迈过高增速的高峰期后,智驾成为产品力不可或缺的核心衡量维度。

尤其是在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大型车企先后喊出“智驾平权”、“油电同智”等口号后,可以预见智驾供应链的爆发期已经来临。

中信建投指出,2025年是智驾实现“从1到10”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节点。前期特斯拉FSD、华为ADS、小鹏、理想等先行者已打通高阶智驾技术路径,随着渗透率逐步提升,比亚迪等巨头正式入局智能化,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然而,站在供应链中企业的维度,能不能熬到产业的大爆发正在成为一个凸显的问题。

在盈利维度,同大多新兴产业的玩家一样,博泰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12.76亿元,且2024年亏损同比扩大90.5%。

一般来说,这种亏损普遍存在新兴向阳产业之中。亏损的并不只有博泰,风头正盛的地平线、以及申请破产的纵目科技等都是这样的处境。

两家核心的区别在于前者客户群体持续开拓,后者却在流失客户,最终导致截然相反的结局。

事实上,虽然都知道智驾赛道黄金期正在开启,但是纵目科技三度IPO折戟后破产清算的案例犹在眼前,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残酷竞争已显露无疑: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让众多玩家在资本盛宴中挣扎求生。

同样状况放在二次赴港上市的博泰身上,其市场扩张能力与技术投入之间的平衡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公司又能否在小米、东风等股东的光环下构建真正的护城河?

与小米、东风共舞,博泰能否上市玩上“幸存者游戏”?

在智能座舱赛道,博泰车联网的护城河构建于“软硬云一体化”的全栈能力。其自主研发的“擎OS操作系统+擎Core硬件平台+擎Cloud云端服务”体系,实现了从底层芯片适配到上层应用生态的全链路覆盖。

这种技术布局使其在2024年以11.9%的市占率位居中国本土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供应商第二,仅次于某头部企业22.8%的份额。

作为首批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的厂商,博泰通过预研适配将量产周期相比行业平均水平大幅缩短。其自研的“舱泊一体域控平台”已实现AI大模型端侧部署,泊车场景识别准确率较传统方案明显提升。

截至目前,博泰已申请超过570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超过80%。并有两项核心科技成果获得了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签发,李克强院士等评审专家一致认定的业内最高评价——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部分指标国际领先。

另有资料显示,博泰在技术和解决方案上不断取得“同类首创”里程碑:推出国内首个自研车规级操作系统、国内首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车载语音系统、全球首款利用车身面板发声并融合车身面板振动感知的固态声场智能系统、业内首个拥堵规避车载导航系统,首次在国内利用手机算力实现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等等。

生态协同优势:与高通、黑莓等国际巨头建立联合实验室,同时深度绑定东风、一汽等战略股东,形成“芯片-系统-整车”协同开发模式。

而这些技术优势也成功为公司带来更强的挖金能力。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计为50余个品牌、200多款车型提供解决方案。

其域控制器的平均单价从2022年的1382元增加至2024年的2141元,主要由于战略重心移动至开发及生产配备高端SoC的域控制器。同期,中端SoC的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32.6%,高端SoC的销量在2024年同比大增。

显然,单价变化预示着公司产品及技术的实力提升。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全栈自研带来的重资产模式,使其研发费用率长期维持在8%-10%,2024年2.07亿元的研发投入虽同比减少,仍占总营收的8.1%。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由639名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的29.7%。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产生研发开支2.77亿元、2.35亿元及2.07亿元。公司目前的研发工作集中在智能座舱软件及硬件方面的关键技术,以及云端服务解决方案。

资金层面也相对紧张。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9.77亿元。当期,公司融资活动现金流净增加17.41亿元,其中13.3亿元来自D轮融资。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7.06亿元。

若剔除融资部分,博泰车联网的短期流动性压力不小。2024年,博泰车联网总负债达27.62亿元,负债率约64.1%。其中,短期银行借款达13.48亿元,应付票据、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约8.92亿元。同期,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达14.35亿元。

好在资金目前还是比较认可博泰的前景。自2015年起,博泰车联网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接近43亿元。2024年完成13亿多的D轮融资后,投后估值达88.72亿元,小米、东风集团、一汽、苏宁、平安等大型机构参与其中

在一个向阳产业中,博泰车联网的港股冲刺,本质是一场关乎技术、资本与生存的豪赌。智能汽车产业的“幸存者游戏”才刚刚开始,生存者都必将是持续进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