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变了,但内核没变。
文|饭团
编|园长
相府嫡女发现自己竟是小说中注定悲惨的女配,于是用“命书”重写人生;女主白切黑,在柔弱小白兔和腹黑大灰狼之间来回切换;顶流女星从温柔姐姐到黑莲花,财阀继承人从从孤犬少年到偏执霸总……
霸总娇妻、总裁甜宠、穿越战神……这些曾经占据短剧市场的主流题材,在最近似乎越来越少了,更细分、更垂直题材的爆款短剧——从题材上看,年代、悬疑、民生、科幻等题材的作品逐渐涌现,这些作品开始关注当下用户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情怀,尝试突破短剧的题材壁垒。
同时,平台分账、达人孵化、冠名、品牌定制……短剧行业的变现方式也越来越多,开始摆脱单一的投流付费模式。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01分钟,追平即时通讯类应用。这一数据印证了短剧作为“国民级内容消费”的崛起。
这是否意味着,2025年的短剧行业,已从野蛮生长阶段迈入精耕细作阶段?
本文想要探讨下面三个问题:
当下短剧带来了哪些新的题材与形式?
题材的增加是否意味着短剧受众的扩容?
霸总与反转为什么是短剧永恒的“套路”?
多元化短剧题材的集中涌现
过去两年间,“古风”“霸总”“甜宠”等强情绪刺激类短剧占据市场主流,通过高频反转与套路化叙事吸引着用户的关注。
但随着广电总局“分类分层审核”等政策落地以及用户对内容审美的迭代升级,单纯依赖“投流+爽感”的野蛮增长模式已显疲态,行业转向呈现出三个结构性变化。
其一,短剧开始转向严肃文学改编和社会议题探讨,现实主义题材通过爆款验证了其市场价值。
据第三方的数据显示,2025年含社会议题的短剧用户留存率较传统类型提升40%,爆款作品的出现折射出当下的社会现状与生活压力。前段时间爆火的《家里家外》,以家庭温情与职场困境为切口,开创“温暖现实主义”新赛道,带动同类型作品播放量激增120%。
《家里家外》将镜头对准1980年代洪灾后的重组家庭——单亲工程师陈海清与墨水厂女工蔡晓艳,这对带着各自子女的男女在救灾中相知相恋,以闪电般的勇气组建起特殊四口之家。
剧中,蔡晓艳以“高坪区第一歪婆娘”的泼辣果敢,与陈海清“耙耳朵”式的温和包容形成戏剧张力,两人在应对家族矛盾时展现出“能掀桌就不惯着”的默契配合,将传统婆媳剧的压抑叙事转化为痛快淋漓的智斗博弈。
其二,短剧的创作维度从“情绪宣泄”向“情感共鸣”跃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定化题材开始出现。
例如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短剧,通过催婚、婆媳关系、父子关系等话题,引发老年群体的感同身受,男频向和女频向的内容均有涉及。女频的主流内容主要围绕慈母和苦情,甚至还有部分老年甜宠内容出现;男频则多是隐藏家世的反转戏码与苦情的慈父生活。
中老年短剧本质是通过镜头构建虚拟的情感代偿,满足引发群体现实生活中可能缺失的情绪需要。例如希望自己能够开挂一般满足晚辈们的生活需要,或是希望现实中的子女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等。这些问题都是贴近生活,且是对现实结果的改写与想象。
此外,一批服务于文旅产业的限定短剧开始涌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我的归途有风》《我们之间的秘密》《一梦枕星河》《那个重逢的夜晚》……这类短剧往往是文艺治愈路线,巧妙地融入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起到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
短剧与文旅的结合不仅能够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广与宣传的作用,还能以小博大,对正能量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挖掘,放大短剧,甚至整个内容行业的社会价值。
其三,从剧本到拍摄,制作成本较高的题材开始获得更高的关注。
最近,根据马伯庸小说改编的短剧《大冲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观看体验上看,整部作品的特效镜头占比超过50%,从火星到地球,从飞船到中转站,复杂的景别设计明显投入了大量的制作成本。
科幻类的题材由于制作门槛高、世界观复杂、需要技术支撑等难点,很少以短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今,随着制作技术的升级、商业化方式逐渐清晰,许多制作方愿意以更高的成本来尝试,呈现效果也符合短剧精品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悬疑题材的短剧也对剧本和拍摄场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悬疑类内容的受众对逻辑和剧本的要求远高于如今短剧团队的创作平均水平,对于制作方来说难免会有些费力不讨好。
但悬疑题材和短剧的适配度较高,通过对信息差“制造-释放-再制造”的循环,形成独特的神经刺激。每集设置的“钩子”会激发皮质醇分泌,制造焦虑感,谜底揭晓时的“恍然大悟”也会瞬时刺激用户释放多巴胺。
题材变了,但形式和内核没变
虽然题材的增加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短剧依然没有跳出爽与反转的固有套路。
以《家里家外》为例,剧中的男主和女主分别是国营厂的副主任和车间组长,但前者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大学生,职场之路一帆风顺,收入和职级在当时都算是人生赢家。而后者则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形象,日常生活更多的是在家中相夫教子,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的桥段,依旧是霸道总裁与低位女主的套路。
这样的内容没有跳出短剧的基本框架,只是将传统霸总剧的五星酒店、私人飞机场景替换为火锅店、筒子楼等平民符号,但核心冲突仍遵循阶级跨越逻辑。剧中下岗女工偶遇商业巨子的桥段,实则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市井版本,通过菜市场砍价、街边撸串等接地气行为完成对精英形象的祛魅。
我们再来看看面向中老年群体的短剧。
短剧中的婆婆们永远会站在儿媳妇的角度考虑问题,父亲们有的有隐藏身份,有的能逆天改命为孩子构建一个完美人生,这样做的本质,是运用戏剧化手段填补现实家庭关系中的结构性缺失。
这些短剧深谙中老年用户内心的“爽点”,打造的人设也都是现实中很难遇到的好婆婆、好父亲。这些被极端美化的角色,将代际冲突中的婆媳矛盾、育儿分歧、养老压力等等痛点,转化为\"一键解决\"的幻想方案,甚至有许多年轻人都会在评论区留言“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婆婆”、“我也希望这是我的父亲”等等。
为什么短剧需要爽感和反转?
从用户心理上看,清洁工秒变首富夫人、外卖员穿越成大佬等设定,让观众将现实中未竟的愿望投射到扁平化角色身上,这本质上是从社会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逃脱现实困境的幻想出口。
在这一点上,短剧和曾经大火的爽文如出一辙。爽文和短剧的主角逆袭之路,让平凡的我们产生强烈代入感,似乎主角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当观众目睹剧中人物打破阶级壁垒,重构自己的命运轨迹时,观众的心理也会获得象征性释放,本质上是通过戏剧化的身份重构,完成对结构性社会压力的自救。
在商业化角度,目前短剧主流的变现方式包括了付费解锁、品牌植入、品牌定制等等,付费解锁需要在用户的兴趣达到最高点时设置一个付费的“钩子”,让用户无限期待后续剧情从而心甘情愿付费。短剧与品牌的合作,则要让品牌在用户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进行曝光与展示,甚至产品本身就是主角逆袭的关键道具。
未来的短剧制作,要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如今的短剧行业已经度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内容创作和商业模式都逐渐稳定,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过度依赖套路化叙事可能导致创作力枯竭,逐渐让用户感到同质化。当用户看过太多的爽与反转后,这种内容的情绪价值就会逐渐消退,从而影响行业的长效发展。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所言:“短剧的未来,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未来,短剧或许不仅是娱乐消费品,而是连接各个行业的内容媒介。文旅、AI、实体经济……如今的短剧已经开始与各个行业产生交集。无论是聚焦情怀的现实主义题材,还是以文旅建设为目标的正能量作品,抑或以AI驱动的制作方式,短剧的最终目标是以小体量承载社会需要。
从商业化的角度出发,传统的付费解锁模式逐渐无法满足盈利的需要,探寻更加多元的商业方式才能够盘活行业的“钱景”。正如麦芽传媒短剧运营总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付费剧初期的流量红利已经消失了,但是长期的内容红利才刚刚开始。”
对于短剧的生产方而言,内容创作与商业价值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要具备将用户情感“心智货币化\"能力。短剧在经过快速发展之后,眼光聚焦到商业变现上,这顺应当下内容消费的趋势,也是基于短剧领域长效发展的根本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