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各大官媒纷纷报道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的情况通报(参见《人民日报》):

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熟悉党政话语惯例的读者应该清楚,“主要负责人”指的就是“一把手”。机关事业单位下发的会议通知,若是写明“请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一般指的是“请各单位一把手参加”。

新闻报道面向大众,很多人其实对“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等模糊表述的所指并不太熟悉。文刀君观察,在众多官媒中,新京报“政事儿”公众号在转发廊坊市通报时,特意在文末加了一句话作补充:

公开信息显示,付顺义2024年6月任三河市委书记。(参见“政事儿”)

在对外传播实践中,“主要负责人”一般翻译为“the principal leading official of...”,注意定冠词“the”以及名词“official”单数,毕竟“一把手”只能唯一。(参见《译路行远》)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复制粘贴或机械翻译上。面对“模糊化表述”,为了方便目标受众理解,理应进一步阐释——到底说的是“Party chief”还是“mayor”或“governor”?最好点明。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大众传播应有之义。

《经济学人》在报道中国2023年光电和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300吉瓦时,为了帮英文读者感知这一庞大数字背后的分量,特地补了一句:“英国发电总装机容量才100吉瓦”(For comparison, Britain’s total power capacity is 100 gigawatts.)。

如果是翻译白皮书等时政文件,那当然是老老实实把数字译出来,没必要擅自添加参照系。但新闻传播不能止步于“翻译腔”。眼下有太多“以翻译代写作”的生硬做法,令人无语。也许,这跟一种流行风气有关:一谈国际传播,很多人就条件反射地围着“翻译”打转,仿佛翻译就是国际传播的全部。想来真是让人叹息!

对内报道不能止于复制粘贴,对外传播也不能止于照本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