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憋屈的货拉拉,这次总算扬眉吐气了一回。
自2022年11月货拉拉司机全国多地停运抗议一事以来,货拉拉多次因“随意调整计价规则”、“恶意压价竞争”等问题被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约谈,心中可谓是憋了口闷气。
而此次货拉拉发布了《货拉拉关于推动算法公开透明、向上向善机制的公告》,CEO周胜馥亲自出马担任算法向善委员会主任,推动算法公开透明。
其实自2024年11月24日四部门联合部署开展的“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巨头拥抱算法向上向善,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相继发文表示自己将持续推进算法公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算法公开?
算法公开成了悬在企业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与其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拥抱算法公开,不如说当下的商业环境已经到了企业方不得不进行算法公开的阶段了。
近年来的商业模式迭代中,各平台类服务商都不可避免的谈到一个话题“以算法推荐为核心”。算法智能化的优势使得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甚至门口摆地摊的摊主们都开始通过算法管理库存、定价、选址了。
算法的核心地位的逐渐形成也就意味着算法的监管也必须提上日程,国家的监管是一方面,用户的监管是另一方面。
算法的本质是工具,是令人们生活工作更加便捷的工具。如托马斯·卡莱尔所言:“人类是工具的制造者,也是工具的奴隶。”工具往往都是双刃的,正刃披荆斩棘,背刃也容易伤己。“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就是算法作为工具成熟背后的月之暗面。
这是一个被算法“围猎”的时代,从媒体,到衣食住行,到社交服务,我们的选择和生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算法推荐的影响,对“算法背刃”产生的伤害也更加深恶痛绝。
也因此当下的舆论场中,涉及到算法时往往都是负面为主,这对于以算法为核心的平台而言,天然就带有劣势。
而“民意就是生意”,为了挽回舆论场劣势,算法公开就是一步阳谋,也是将背地里的规则拿到明面上的举措,对于当下的舆论场而言,这是很关键的。
难道这些企业们不知道算法公开会给自己增加保护数据安全的成本、增加运营合规成本吗?他们当然知道,但比起这些方面,“民意”他们更看重。
无论是用户还是骑手、司机、商家等,选择平台其实就是选择你平台的玩法,这个玩法规则不一定很合理,但得让我提前知道,规则的透明度这一点很重要。
就像柯洁与卞相壹的围棋比赛一般,韩国围棋使绊子,新加了提子必须放在棋盖里的规则,而这种事儿很不符合国内棋手的平时习惯,但“规矩就是规矩”,不合理的规则但你提前说明了,那柯洁认,所以第二盘柯洁因这个认输,有不满但接受了。
致使柯洁第三盘退赛的并不是提子的规矩,而是裁判介入时间有明显倾向,围棋思考时间有限,但你在对方思考的时间内封盘,这就妥妥的给别人加了时间,明显的临时起意的盘外招,那就别怪柯洁和中国网友们撕破脸了。
这事儿就能看到舆论对于提前知道规则这一点的看重了。知道规则与规则合不合理是两回事,规则的合理与否是可以讨论的,哪怕有些规则并不合理,但你提前说了,透明公开,在这个范围下我还愿意继续使用你,那就带些“愿打愿挨”的心里,自然能缓和一大部分怨气。
货拉拉、美团、饿了么他们进行算法公开就是如此,骑手、司机们提前知道自己怎么被派单的规则很重要,有利于他们更合理的接单规划,也就能减少因未知原因产生的猜疑,也能平息很多工作中的怨气。
为什么最近这么多巨头开始相继公布算法,就是因为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用户、骑手、司机、商家关注这个、在乎这个,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他们在乎的并不是“监督权”而是“知情权”。
就比如说预制菜,很多用户的反馈并不是完全歧视预制菜,他们在乎的是在购买前知道这是不是预制的,再根据价格决定购买与否,痛恶的是用现炒的价格吃预制的品质。
算法公开化、透明化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就像餐饮业近几年流行的公开化厨房一样,是一种赢得消费者信任的阳谋,在当下的舆论场中,这种明面上的透明化比那些筹谋来的设计更有用。
说回货拉拉这事,就有业内人士称这是货拉拉又一次在为冲击IPO做的努力,是向投资者和监管证明其规范运营的证明。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货拉拉自成立至今完成了多轮融资,融资总金额高达26.6亿美金,去年10月份刚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第四次冲击上市。
如今的阶段不是“技术先登”,谁抢先谁厉害的地步,而是“技术洗白”的阶段,不是我优秀所以我公布,而是我不公布你就要攻击我了。这是你不公布别人就要怀疑你的地步,你是不是有猫腻所以才畏畏缩缩不敢公布?
去年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就公开喊话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表示算法应该明白无误的公布于众,让所有使用者评价其意义。
算法公开,携程新增长曲线形成的关键路径
今年开年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量用户开始尝试反向“驯化”大数据,春运期间不少用户通过在一些售票平台留言“太贵了不买了”、“再这么贵就卸载”等言论,意图以此来影响算法推送降低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用户对大数据杀熟的憎恶程度可见一斑。
诚然,以交通票务、住宿预订为营收核心的OTA平台,天然就容易成为“算法背刃”,成为大数据杀熟的重大嫌疑人。根据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最新数据显示,OTA行业位列“大数据杀熟”投诉量首位,其投诉占比近五成。
身为OTA老大的携程自然首当其冲,据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数据显示,仅2024年,携程相关投诉达19,767件,同比增长188.91%。
为啥一提“大数据杀熟”就想到携程,没办法啊,因为人民法院出版社都把与携程相关的“国内大数据杀熟第一案”当成经典案例塞进了《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一等奖专辑(二〇二二)》里去了。
此案是在2021年7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法院审理了胡某某诉讼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侵权纠纷一案,起因是胡某某在预定房间时支付价格2889元,次日却发现酒店该房型的实际挂牌价加上税金、服务费仅为1377.63元,胡某某认为自己遭遇了“杀熟”。
尽管法院判决中仅支持了胡某某金额赔偿以及在携程App上为胡某某增加不同意其现有《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仍可继续使用的选项,驳回了胡某某的其他诉讼请求,但还是让携程吃了口大黄莲。
这类的事儿还没个完,去年亿欧创始人黄渊普在朋友圈喊话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质疑携程“大数据杀熟”的事也是传的沸沸扬扬,携程方也站出来澄清,表示机票价格都是航司根据需求随时在变动的。
都说虱子多了不怕咬,可总痒它也难受啊。
都说携程,那携程也是有苦难言,机票、酒店这些产品的价格,它本身就是波动的,不在线上买,线下订它也会根据时间、人数、天气等等情况有浮动。它是行业老大自然订单最多,挨最多的骂,接受最多的质疑,还得撑住OTA这行业的场子。
所以说携程更需要算法公开,这是最能堵住悠悠众口,一劳永逸的方式。你看货拉拉之前不也被质疑这个质疑那个,好几年了他也憋屈。
货拉拉在发布算法公开后,就十分硬气的说自己不存在任何大数据杀熟的情况,还特别强调自己不因用户所在区域、注册时间、下单频次等做任何价格差异化对待,这就是说做到算法公开后的底气。
携程呢,它也一直憋着一口气。
看投诉是多,但看业绩携程也是业内翘楚。2024年携程股价上涨近95%,总营收为532.94亿元,同比增长19.74%,归母净利润170.67亿元,同比增长72.08%。
业绩好、盈利能力强、资本市场看好,使用率也高,但还得被指指点点,谁来都憋屈。所以说携程很需要进行算法信息的优化透明处理,以洗清自身大数据杀熟的嫌疑,挽回口碑,补上这块短板,让口碑与业务齐头并进,起码不至于拖了业务能力的后腿吧。
而且携程本身也在积极拥抱算法公开,向上向善的大环境,这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1月7日上海市委网信办组织召开的算法合规公示分类指导会,携程、饿了么等20余家重点平台参会。会后参与平台也表示会在推进算法公开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优化算法破解“信息茧房”“操纵榜单”“大数据杀熟”等乱象,实现算法向上向善。
如今饿了么等品牌逐步下场,携程还会远吗?
而且这个时间节点也更适合将算法公开项目落地,315刚过,正是群情激奋的时候,而且也马上是“清明—五一”的出行、旅游黄金期,也是一年中票务、酒旅营收的高峰期之一。
这时候遇上知道自己在315报道中上各方面当的消费者,很多企业都容易因一些敏感因素被当成泄愤口,成为泻火对象,殃及池鱼,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业绩。
所以说当下正是携程推进算法公开,消除误会,洗白翻身的大好时机。
倘若携程也将算法向上向善全面落实,也能如货拉拉般一举扭转自身口碑方面的弱势。之前业务能力与口碑的双驾马车一直是一边拖着一边跑,如今齐心发力,就有机会超越去年,取得更大幅度的业绩上涨,实现口碑业绩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