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基地产本周一(三月十七日)晚间宣布,恒基地产创办人李兆基,当天黄昏在家人陪伴下,安详与世长辞,享寿九十七岁。人称「四叔」的李兆基于二零一九年三月宣布退休,当时恒基地产发出公告,表示刚满九十岁的李兆基因年事已高,考虑退任主席及总经理,交棒给两名儿子李家杰及李家诚出任联席主席及总经理,主理恒基系总市值逾五千亿港元的商业王国。

李兆基是杰出的商界领袖,曾任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及美丽华酒店企业有限公司主席、新基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东亚银行、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及仁安医院董事、特区首届筹委会暨推选委员会委员及顺德联谊会首席荣誉会长等。李兆基于一九九六年获美国《富比士》杂志评为全球富豪榜排名第四位,一时传为佳话,被誉为华人之光。李兆基于二零零七年获时任特首曾荫权颁授大紫荆勋章。

在香港地产界,曾有「四大天王」之说,即长江实业的李嘉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德胜和恒基兆业的李兆基。上述香港「四大天王」祖籍皆是广东,其中李嘉诚祖籍广东潮汕,郭德胜祖籍广东中山,郑裕彤和李兆基的祖籍均是广东顺德。郭德胜去世于一九九零年,郑裕彤去世于二零一六年,如今李兆基也驾鹤西去了。目前,只有李嘉诚还健在,虽已经九十七岁但仍未彻底退休,但却在近日陷入「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巨大争议。

表面上看,李兆基与澳门的关系不深,除了是曾经于一九八八年获得东亚大学颁赠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以对他在香港商界的卓越成就致以敬意之外,似乎是没有其中重大的关系连结。但其实,如果不是因为叶志强离开澳门及其它原因的话,李兆基就有可能会是「澳门经济房屋之父」。

实际上,与时任葡国总统恩尼斯将军同属「四二五革命」的左派军人,及葡国革命委员会委员的高斯达海军少将,在葡国内政部长的任内,于一九八一年七月被调派来澳门出任第一百二十四任总督,来到澳门就任之后,对澳门的「木屋区」大感「刺激」。因为他信仰社会主义,因而对低下阶层的利益颇为在意。而当时恩尼斯已有计划,准备「交捧」给高斯达,在自己一九八六年的葡国总统任满前,推荐高斯达代表其所在的政党参选总统。因而向高斯达介绍了自己在竞选总统时的重要幕僚,左派劳工政策专家马思涛,担任澳葡政府的社会政务司,以辅助高斯达获得政绩,争取葡国选民支持,并在高斯达竞选总统时,再作竞选幕僚。因此,高斯达提出了「五年内消灭木屋」的计划,并计划拆卸台山巴波沙的平民屋,改建高层公寓式的新公屋,在安置巴波沙平民坊的原居民的同时,以类似现今的经济房屋方式,出售给木屋居民。

马思涛将此计划交给兼任《先锋日报》董事长的地产商叶志强,但叶志强本身的经济实力不足,就跨海寻求合作者。在他人的介绍下,与李兆基挂上了钩。李兆基曾经率领其香港房地产领域的合作伙伴,来澳进行实地考察,并与高斯达、马思涛会晤,达成了开发巴波沙公共房屋的合作意向,并商定了出售类似经济房屋的住宅单位的方式,连「售楼处」都觅好了,就在议事亭前地的「上海理发室」。

但随后不久,叶志强「走路」,相关计划改由政府和其它企业执行。而高斯达由于请求恩尼斯下令解散澳门立法会,部分右翼葡裔居民举行「不满的晚餐」以示抗议,使得高斯达丧失参选葡国总统的民意条件。一九八六年的葡国总统选举,高斯达未能参加,而由也是左派的社会党领袖苏亚雷斯当选。不过,类似的经济房屋计划仍然实施,在原地同时开始兴建新城市花园、澳门大厦、台山平民新邨、濠江花园等政府经屋社屋楼群。而且还扩大进行。如吴福、许世元等商人,就参与了前澳葡政府在黑沙湾推行的经济房屋计划。后来更是发展到填海兴建经济房屋,包括马万祺、吴福等商人,都参与了「东方明珠区」一带的填海工程及经济房屋计划。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笔的是,在以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何贤的名义举行的欢迎高斯达莅任的酒会上,何贤致辞时指出,现在中国已经与葡国建交,我们要尊重及服从澳门政府的领导及管理。从而剎住了「一二三事件」后出现的「无政府主义」现象。

当时「无政府主义」现象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乱搭木屋的情况极为严重及混乱。新口岸、马场、青州、林茂塘等地的木屋区好像是城市的「疮疤」。这也是信仰社会主义的高斯达发誓要在五年内「消灭木屋」的动因所在。但一些「木屋既得利益者」在民选议员何思谦的介入下进行群体反抗,当时代表街坊总会的市政厅行政委员刘光普就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些木屋土地是属于政府公地,木屋居民搭建木屋虽然情有可原,但在性质上是属于霸占公地。现在政府要收回兴建公共房屋,并非是「抢地」。

「消灭木屋」的计划仍然进行。其中新口岸的拆迁木屋较为文明,澳葡政府与「澳娱」合作,由「澳娱」出面出钱收购(委托陶开裕进行),土地则是政府与「澳娱」瓜分。但非并是为安置木屋居民,而是要搞「澳门尖沙咀」,遗憾的是眼高手低,一片靓地搞得不伦不类。马场木屋的拆迁则不太文明,但仍然为木屋住户提供了简陋的公屋。随后的澳督为了解决平民的「上楼难」问题,想了许多办法,一方面,在黑沙湾填海,第一期是由马万祺执行,于是就有「海滨新村」等公屋,第二期是由柯为湘与吴福分别执行,所建公屋较为高级。另外,在黑沙湾的现成土地,也分别由吴福、许世元等发展商兴建经济房屋。另一方面,推出四厘津贴等措施。

至于李兆基曾经有意参与的澳门首个经济房屋计划所在的「巴波沙平民坊」,其实就是澳门地区甚至是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行为的「平民房屋工程」,比香港早约三十年,较中国内地也早约二十年,这一工程由前澳葡政府首先构思规划并迅速落实实施,让当时的国际社会救援界感到惊奇与意外,其历史意义重大。

缘于一九二八年间,台山贫民区发生大火,无数居民痛失家园。澳门慈善机构利用出会巡游、沿门劝捐等多种形式筹款,呈请政府将该地改建平民住宅区。澳葡政府委派委员会负责监督建筑工程,并请建筑商崔六、罗余、麦明等规定建筑费,每屋为二百元,又请澳门殷商高可宁等,各认筑若干屋;分期建筑砖屋九百多间,至一九三一年全部完成,共辟成十一条街道,全部铺设好水电路灯,每月以一点五港元廉价租给平民居住,业权归仁慈堂管理。其时正值澳督巴波沙当政,故于该区建筑一座牌坊,题「巴波沙坊」四字,该区由此亦称「巴波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