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苏联的资金技术支援是事实,但一撤走,我们就发现各个技术没吃透、无法独立地升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简单讲, 当年苏联援助我们的工业化, 并不只是156项目那么简单,而是成体系的, 全方位覆盖。
在大家熟知的156项目以外, 还有很多苏联牵头对华的援助, 一些是给156以外的工厂援助, 比如上海江南造船厂, 50年代就有苏联顾问办公室, 当时我四舅和江主席夫人就是在江南厂苏联顾问担任翻译工作,为四三项目的护卫艇, 潜艇等项目落地实施做准备工作。
其次是带领其他东欧国家对中国援助, 北京酒仙桥电子城, 除了774是156项目, 其他的多数是东欧国家援助,比如718是当时东德援助, 不但机器设备,甚至连厂房都是把刚盖好的拆掉, 全须全尾运到中国的。
这是硬件的设备的,还有教育体系的支撑, 一方面基本156项目都有对口的新建工业院校或在原有大学新建院系给予支持, 哈尔滨落地了三大动力, 哈飞, 东安动力, 量具厂等项目, 哈工大就有一批苏联教授为来自全国的八百壮士授课,专门培养师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后来在哈工大开出了几十个教研室和新专业。同期鞍钢配套了鞍山钢铁学院, 锦州石化配套了锦州化工学院,江西的几个矿山项目对应建立了江西冶金学院, 南昌航空学院等,这些专门学院是依照苏联体系建立, 也按照苏联体系引进的教材和技术标准。
除了对口大学, 还有就是成体系的规范, 标准, 教材等引入 , 我大舅当时在鞍钢, 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把俄文的技术规范, 标准, 教材翻译成中文, 然后在企业和大学里应用。 有些事情真心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通用性和互换性, 这个概念是苏联当时就介绍到了中国, 50年代的大学里就由这门课, 但是沈飞硬是能在80年代搞出歼-8之间不能互换零件。
具体到156项目本身的技术转移, 就有点看天吃饭了, 苏联转移的技术资料图纸, 规范大部分都有, 但是搞设计的都知道有个好东西叫计算书 , 就是你一步步的设计, 计算是依照什么规范, 公式, 得出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附属计算过程说明, 你得到的只能是一个输出结果, 输入是什么,如何得到不知道。有些项目的苏联顾问看得就很严格, 只告诉中国技术人员图纸上是什么, 如何加工, 但是为什么, 按什么原理, 规范设计的不说, 有些则应教尽教, 我姨父是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留学归国的副博士,他遇到的苏联顾问很多都是同门师叔师兄弟, 这些人几乎是倾囊相赠 , 尤其是快要回国的时候 , 恨不得拎着耳朵灌输给你。 当然也有的项目不是这样, 沈飞的米格21图纸当时据说就少了很多关键图纸, 更别说计算书这么宝贵的东西, 以至于沈飞一直到很晚才生产出合格的歼7.
从历史看, 如此规模的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是史无前例的, 应该也不会有下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