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戴志愿军胸章的女兵人说“往事如烟”。可是,抗美援朝时的战斗生活,尤其是和我们并肩战斗的女战友们的战斗生活,虽然过去70年了,却总是清晰得就如同昨天。当时朝鲜战场,由于美国侵略军完全掌握着制空权,飞机整天狂轰滥炸,不分前方后方,战场环境时刻着充满危险。因此许多女兵要当志愿军入朝参战,领导们都颇为慎重,要经过严格挑选。我的老伴陈素琴当时入朝就遇到困难。虽然那时她已经入伍在川西军区政治部工作,但申请加入志愿军一开始却未被批准。领导考虑她年纪小,就说服她不要去。但是,为直接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志愿军战士,她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她听说川西军区司令员张祖谅要到朝鲜任志愿军第六十军军长,就直接找到了张军长,反复申请,还咬破了手指写了血书,最后终于获得了批准。老伴在回忆起68年前她入朝后的情景时说:“入朝之前,我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了。在应急训练中经常在冰天雪地里身穿空心棉袄,没有大衣,冒着严寒,夜里站岗放哨;还参加射击、投弹、匍匐前进、夜间紧急集合等训练,主动找苦吃,当时特别积极。终于我“考试”合格,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入朝后,在一次与战友去军部报到的途中,正走进山沟往坡上爬时,突然上空好几架敌机飞了过来。虽然我们在入朝前经过应急训练,但有的女同志还是很惊慌和紧张,领队说赶快卧倒不要动,但有个叫小朱的女兵吓得跑来跑去(跑动是最容易被敌机发现目标的)。在她旁边的同志把小朱一把按下爬在地上时,敌机又飞回来了,幸好敌机没有发现,否则军部驻地若要暴露了后果不堪设想。后来我们终于赶到军部各个部门报到,我去了干部部。”就在老伴她们这批女兵入朝的同时,我还得知军后勤部有一位女同志,在入朝行军途中,遭到敌机空袭不幸牺牲了。她的男友闻讯赶来,悲痛至极,流着泪水,从遗体上剪下一缕秀发,包好装进上衣口袋,怀着愤怒,奔赴前线,投入反击战斗。三个女兵在朝鲜山沟草屋前留影女同志们在朝鲜前线,大多分配在机要、通讯、宣传、文化、组织、干部、后勤、医疗卫生等岗位。虽然是在二线,但也和男同志们一样,经受着雨夜行军、顶风冒雪、忍饥受饿以及通过敌人飞机、炮火封锁线等艰苦、困难和危险的严峻考验。1951年5月25日,志愿军180师第二梯队驻地周围,炮声隆隆,远处公路上可以望见敌人坦克装甲车驰骋,搞得尘土飞扬。师长郑其贵把军务科长张杰叫到师指挥所的一个隐蔽部里,严肃地对他说:“现在情况紧急,敌人已经开始从两侧向我迂回,我们师还不能撤出阵地,必须继续坚守。你的任务是带领第二梯队立即后撤。”张杰问道:“能不能够派一两个战斗连队掩护我们,因为二梯队都是一些非战斗人员,其中还有不少女同志。”师长摆一下手说:“我哪里能抽出一两个连队给你们。”张杰说:“那碰上敌人怎么办?”师长回答道:“那就和敌人拼了!”张杰走出隐蔽部,回到驻地,和直工处主任王逸民商量之后,立即把第二梯队的440余人按司、政、后的顺序编为一、二、三排。师文工队的一些女同志就被编在二排的序列里。她们大多是十六、十七岁的小姑娘,听说形势严峻,赶快遵照命令进行轻装。不过,她们随身携带的胡琴、口琴、小镜子、小梳子却都保留了下来。太阳偏西时,部队出发了。行走不远,前面有一片开阔地。敌人的飞机和大炮正严密地封锁着这个地方。张杰等考虑现在通过封锁线必然要增大伤亡,就让部队在山坡上的树林子里隐蔽,等天黑了再通过。大家都很饿,因为干粮袋已经瘪了好几天了。为了补充一点体力,就从梨子树摘下了一些树叶,用水煮了煮,填了一下肚子。天慢慢黑了下来,又下起了雨,真是天助我也。他们快速地通过了这一段开阔地,又钻进了一道山岭。雨夜行军,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凉地贴在身上,地上到处都是枯枝烂叶,有的地方路滑得像浇了油,一个人滑倒了,往往前面后面的人都会跟着摔倒。有的人鞋子磨破了,脚板被尖石和树枝划伤了,流着血,大家于是相互搀扶继续前行。平时爱说爱笑的女孩子们,这时也都默默地咬牙行进。第二天天亮,他们又要攀越一座山峰,大家又累又饿,一个个筋疲力尽。找不到梨子树作食物了,大家就去采摘野菜。这些城市出生的小姑娘,哪里分得清哪些是能吃的野菜,哪些是不能吃的啊!他们在老同志的指点下,开始学习尝百草当起了“神农”,把野菜放在嘴里尝一口,只要是不苦、不涩、不麻,嚼一嚼,就往肚子里咽。在忍饥挨饿的同时,还要经受极度疲劳困倦的煎熬。从五次战役第二阶段(5月16日)开始以后,她们就没有睡过安稳觉。现在又连续数夜突围行军,小姑娘们都瞌睡得不得了,在行军中上下眼皮不停地打架。有时只要原地休息,坐下来就睡着了;即使靠着山石或大树,也能瞬间香甜地进入梦乡。依靠同志们互相招呼,才保证了没有一个人掉队,她们随着440多人的第二梯队经过几个昼夜行军,终于突出重围,回到了休整地区。我曾经以《突围中的女文工队员》为题,写过四则小诗,记述这次突围行军。其一《雨夜行军》滂沱大雨湿征衣,水过辫梢似小溪。夜暗翻山甩魔敌,衔枚疾走不相嬉。其二《树叶充饥》林间稍歇忙梳辫,树叶清炖作午餐。坐梦娘端麻辣面,虎吞三碗口犹馋。其三《疲乏煎熬》连行数夜最思眠,背后无人甚愕然。瞪目轻呼寻友伴,妹儿倚树睡真甜。其四《胜利突围》远飞孤雁喜归群,相拥捶胸热泪淋。竹笛胡琴齐响起,深山幽谷漫歌声。两位女兵笑容满面坐在未爆炸弹上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第二梯队在突围途中营救的一位叫张道华的女护士。张道华,一位俊秀的四川姑娘。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医护培训,入朝后在第六十军野战医院工作。1951年5月25日,张道华所在的医院奉命丢弃笨重物品,将伤员迅速向后方运送。张道华负责7名伤员的转运。这7名伤员,1名刚从火线上下来,还处于昏迷状态。一名失去了双臂,一名失去了一条腿,另外4名均是头部负伤。张道华背着昏迷伤员,招呼其他能行动的伤员向安全地区转移,等候汽车运走。当她把6名伤员送上汽车,正准备去背负那位失去一条腿的伤员时,忽然枪炮声大作,敌人先遣部队临近。弹片炸瞎了她的双眼,张道华立即痛昏过去。醒来后眼睛也经看不见了,她听到有美国兵叽哩瓦拉地讲话,立即用手把鲜血摸了满脸装死。美国兵走近了,用枪托捣了捣她头部,又用脚踢她的腰部背部,她咬紧牙关,一动不动。美国兵走远了。天下起小雨。不久她听到身边有人讲中国话,还有四川口音。她断定是自己人,就大声呼救。果然,正是180师第二梯队突围路过这里。带队的张杰科长立即派人把她背扶着迅速离开封锁区,并为她清洗和进行包扎。突出重围之后,张道华被送往后方医治。由于弹片伤害了视神经,导致了她永久双目失明。张道华这个年轻姑娘,以惊人意志与伤疼和盲障斗争。她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双眼,无怨无悔。她的事迹在部队中广泛传扬。1952年12月,张道华参加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向全国人民汇报了她的先进事迹。许多人被她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有的男青年还表示要作为她的伴侣,终身照顾她。她的爱人李亚龙就是听她报告后,与他喜结良缘。1953年9月,张道华出席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主席称赞她说:“你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救伤病员,是位英雄的女战士。”邓小平、陈毅拉着她的手说:“你为祖国争了光,也为我们四川人争了光!” 张道华作为一等甲级伤残军人被安置在荣军疗养院。后来,在张道华腰伤加重期间,当时四川省省长张中伟曾专门到医院看望她,并拉着她的手说,当我还戴着红领巾的时候就听过你的报告,十分感动。当晚四川电视台播放了省长看望张道华的消息。张道华也被调整为特等甲级伤残军人。张道华为保卫祖国失去了双睛,能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照令人欣慰。事实上,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像张道华这样,贡献青春和热血以致生命的女战士又何止张道华一人。转眼70年过去了,回眸往事,感慨万千。多年来,我和老伴经常谈到这些志愿军女兵们,她们不仅在朝鲜战场上各自岗位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她们经过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磨练和考验,彻底影响了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胜利回国后,她们绝大部分转业到地方,在各行各业成为骨干和模范,使志愿军精神广泛传承。兹值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默默祝愿故去战友英灵安息,祝愿健在的战友快乐幸福,健康长寿。作者简介毛文戎,1933年生,湖北省房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参战。朝鲜停战后回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历任宣传干事、秘书。1966年春调入解放军报社,任记者、编辑、编辑组长。1984年参与创办《中国民兵》杂志,任副主编。1993年参与创办《中国国防报》,任副总编辑。1990年获高级编辑(记者)职称。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1993年退休后,先后被聘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树下》节目主编、《国防时报》顾问。1984年任国防科普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曾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新闻、文学作品获全国全军性奖励19项。担任军事科技系列片《世纪兵戈》总撰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表彰为“建国以来有突出成绩的国防科普作家和编辑家”。出版有《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等数十部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