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桶饭”推荐,来自《李稻葵:高中周末双休,为啥争议这么大?》评论区,标题为一桶饭添加】

guan_17355339001760

现在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中,211、985、双一流的学校出来就是比一般学校有很大优势,人事招人但凡是对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的,都是优先重点大学出身的,只有专业技能不重要的才会放宽一些,基本都是人事、仓管等文科专业门槛低的。仅有学历现在确实不够了,但没有学历更不行,因此现在就业市场对人的要求更高,学生不得不更加卷,不仅要有学历,还要有能力。

一是相当一部分211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了,也就是说不够了。

而“既要有学历又要有能力”,这两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冲突的,也就是我常说的“缺乏自主且主动学习能力(及态度)、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形,这不是单纯的“卷”能解决的。至于动手实践能力、应对适应变化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是上述问题的外部表现而已。

前一阵子,有211在读的年轻朋友向我咨询考研准备问题,我给的建议是:按照两年(即二战)来规划。

我是这么帮他分析的:

首先要意识到考研不仅仅是考上的问题,而是要真正具备读研的能力,这与高考、与本科阶段学习是非常不同的,不能仅把考研当作“第二次高考”,靠刷题、靠强化训练来应对。

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能力)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境界)。第一阶段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它包括三个层次:分析理解、知识结构、迁移及综合运用;第二阶段要达到“较高认知水平”,也对应三个层次:科学方法、认知模式、探索研究(或曰创造性解决问题)。

第一阶段,是因该在高中完成的,至少达到“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基础的自主知识结构”、“简单的迁移及综合运用”。第二阶段,则是本科学习的目标,基于第一阶段,运用第一阶段,并完成升级达到第二阶段。

那么,被211录取的大多数学生,高中阶段达到第一阶段了么?本科期间完成第二阶段了么?恐怕不少人本科毕业时连第一阶段也没完成吧。那你即便考上研了 ,也不过是就业焦虑延迟罢了,读到博士又能如何呢?这其实也是“学历贬值”现象的内在原因之一。

所以,按照两年考研(二战)来规划,心态放平,复习备考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至少要先把第一阶段的欠缺补上,再尽可能的升级第二阶段,能完成多少是多少。这样学习能力和效率才会得到本质提高,运气好,也可能“一战”就考上心仪的专业或学校,起码不那么焦虑、不得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