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女生生理差别导致的学习成绩差别重新成为话题,这一次是中考里女生不成比例的优势导致男生“输在起跑线上”。

我小时候是“教育要革命”的年代,大家不读书,无所谓成绩差异,也没有中考、高考之说。高考是我中学“毕业”后才恢复的。那时中学是到点走人,考试都不考,没法不毕业。从中央宣布恢复高考,到实际高考,一共两三个月时间,也没啥痛苦。那时没有补习班,也没有高复资料,想痛苦都不得其门而入。我的高考黑历史以前都说过了,反正是运气好,糊里糊涂就过桥了。要是当年没有恢复高考,或者高考落水,后来的人生会怎么样,说实话,真是不知道。

到了大学,班上男女生比例是10比1。理工科嘛,就是这个样子。女生再天生聪慧、身怀绝学,也得以一当十才能在成绩上出类拔萃。或者说,男生里十里挑一,上马对女生,也可以把女生成绩比下去了,至少不让女生骑到头上。呃,我是男生里属于“九”的那部分,压舱石的干活。班里最厉害的是咸阳来的农村娃,那口牙简直像出土文物,那脑瓜简直像历代祖宗排队加持过的。

他后来到伦敦搞金融去了,只有我还苦哈哈地干了一辈子自控。

这么说来,我对男女生生理差别导致的学习成绩差别和学业差别没有太多的直接认识。我家的北大毕业生是学英文的,她进北大也是一段奇葩史,现在碰到英文问题还来问我这个工科生,班上一半(好吧,或许不到一半,但绝对很多)女生都嫁入中外豪门,作家庭妇女去了。只有我家校花,嫁入寒门还要自食其力,不知道怎么想的!所以我对名校情结也是无感。

但是,无数统计数据、学术研究、个人经历都说明,发育期间的女生差别确实存在。初中以前,女孩语言社交能力更强、纪律性更好、思维方式更加缜密和“合规”,对考试天然有利。中考制度五五分流,分到职校的好像男生比例偏高。网上有幼儿园到博士班的男女比例,记得幼小的时候在115:100的样子,男多女少;到了高中就95:100的样子,女多男少;大学本科忘记多少了,绝对女多男少;然后到硕士又开始逆转,到了博士就决定性地男多女少了。

研究生阶段有很多社会原因,比如女孩被家里催工、催婚以至于放弃学业。但在高中到大学本科阶段,中考的“男女分流”确实在统计意义上造成问题。

既然考试的目的是筛选,筛选需要排除“系统性偏差”,那可不可以将男生、女生都用“调整因子”来重新打分?

比如说,有100个男生和150个女生参考,所有科目分别处理,以考虑男女生对不同科目的系统性偏差。语文科100个男生平均成绩为100,150个女生的平均成绩为120,以女生成绩为基准的话,男生该科成绩统统乘以1.2。或者统统加20,如果研究表明这是加性偏差(additive bias)而不是乘性偏差(multiplicative bias)的话。体育课可能就倒过来,男生成绩统统除以1.2,或者统统减20。这是以女生成绩为基准,换成男生成绩为基准也行,对最后结果没有影响。这样可以补偿男女的生理差异导致的系统性偏差,而且实际参考人数多少不影响调整的有效性。

调整后的成绩男女统一对待。

类似的原则或许也可以用于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

这样调整的基础是“人的智商和能力在本质上无差别,系统性偏差来自生理、社会和环境”,偏离这个假定的场景不适用。

这样是带来公平还是制造更多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