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4月1日东部战区在台湾海峡中部和南部进行的演训,在第二天才公布了“海峡雷霆-2025A”的代号,重点包括查证识别、警告驱离、拦截扣押等科目,检验部队的区域管控、联合封控和精确打击能力。主打一个无预警!这就有一种合理的推测,这样的演训日后是否有直接变成闪击战的可能。

一是从军事战术层面看,具备快速突袭的战术基础。

1.高强度实战化设计。此次演练重点检验的科目,明确表达了解放军能在数小时内完成海空兵力全域联动部署,这种快速反应机制与闪击战“突然性”“高速度”特征高度契合。

2.多域协同作战能。演练中,东部战区同时投入驱护舰、战机编队实施“空中截击、对海突击、对陆打击”,通过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信息权,为后续快速突袭创造战场单向透明环境。远程火力实弹射击对港口、能源设施的模拟打击,进一步验证了“首波瘫痪”的可行性。

二是从地缘政治环境看,存在行动窗口期。

1. 台海局势临界点。此次行动直接回应赖清德当局的“谋独”挑衅,而代号从“联合利剑”升级为“海峡雷霆”,反映解放军对台军事手段从威慑向“可执行方案”深化。若台当局突破《反分裂国家法》红线,闪电式军事行动将成为必然选项。

2. 外部干涉应对预案。演练包含“拦截扣押”科目,模拟应对美日等外部势力介入场景。解放军近年构建的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如东风-26导弹),可为闪击战提供48-72小时战略窗口期。

三是从实施风险看,存在一定的现实制约。

1. 国际政治成本。闪击战可能导致国际舆论压力激增,尤其需平衡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反应。但此次演训已释放明确信号:解放军具备在台海复杂环境下“速战速决”的能力,迫使外部势力重新评估介入风险。

2. 战役规模控制难题。台岛防御体系存在大量民用基础设施,如何在闪击中避免平民伤亡、减少附带损伤,需依赖更高精度的情报支持和AI辅助决策系统,这对现有技术提出挑战。

总体讲,“海峡雷霆-2025A”既是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战略工具箱的扩容展示。其向闪击战转化的可能性与台海危机升级程度正相关,解放军通过常态演训保持“随时能战、战则必胜”的临界状态,形成“以训塑战、以战验训”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