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桶饭”推荐,来自《如何看待北京中考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不计入总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强烈建议以“历史地理”取代“外语”。另外,“物理化学”也可以合并考试科目——一个偏理论基础及思维方法、一个偏实践应用及经验总结,相得益彰。

换句话说,我是建议初中段教学,历史和地理应该合并为一门课,讲不了地理的老师也讲不好历史,反之亦然;同理,物理与化学也应该合并为一科,初中物化老师的素质要求单列,与高中不同,高中物理、化学老师可以兼初中“物化”任课,但要经考核,而初中物化老师未必一定要去教高中的物理或者化学(能教当然更好)。

这实际上是整体教学观念的改革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应注重“通识”、注重学生建立“通用基础知识结构”。如果说将大学专业划分映射到高中还有一定道理的话(毕竟高中一般被视作“大学预科”),继续延申到初中,完全没有道理。

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庞大的人口以及不均衡的广大地域,应特别重视初中教学——对于一半以上的孩子来说,初中几乎是其一生中唯一的“有效学习”阶段,初中的教育成果是一生的基础。这个意义,高中是不行的,高中就是为了高考的专项训练阶段,学习成绩能达到211以上的还好,高中阶段学习还多少有点儿意义,其余的“高中生”几乎就是荒废——知识与认知没提升多少,厌学症、抑郁症、思维肤浅片面症倒是“收获”一堆。

一个理想的儿童发展模型:

小学阶段完成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并具备基本的“生活(时代)”常识,以及饱满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索欲。

初中阶段,开始想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演进,具备简单常规的分析能力(如分类标准、因果关系等),完成“通用基础知识结构”(1.0版)的建设,能初步运用“知识结构”进行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一般分析能力达标(能轻松看懂侦探小说),知识结构框架完备,自主学习能力达标,经典思维方法达到初级阶段并能熟练应用(数学思维、物理思维、哲学思辨、系统论与动态分析等等)。

大学阶段:依靠不断强化的分析能力、具备活性(自组织、自适应、自生长)的知识结构,完全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导师)、教材等是作为“成长环境及营养素”的存在。最终,以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模型”、具备“知识整合”能力,作为合格标准。这时候,就可以去读研或者工作了——起码能胜任。

由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相当于建筑地基中的“桩柱”、人的腰部。初中虚弱,一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