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像中国这样能把这么多个研究所统一起来发同一个单位的毕业证的情况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即使德国马普所,也会依托所在地的大学发展和发放文凭。当年也的确有过解散的想法:
中科院现在每年要吃掉国家接近两千个亿的预算(2025年一千九百多亿),有百余研究所。
另外这个庞然大物是一个正部级的单位,底下的研究所基本都是正厅级。之前为了管理,设立了不同地区的分院,比如上海分院、沈阳分院等等,分院也有院长和副院长。理论上是可以管理当地的各个研究所的。
可是实际上是,这些分院院长也是正厅级,其实级别和研究所所长一样。绝大多数的分院院长并没有这个权力号召的了研究所做什么事情,只能组织组织篮球赛等等。不同的分院的权力和话语权也有所区别,当然北京和上海是最强的。上海分院的研究所都可以不用去北京所谓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上课,耽误自己第一年做实验的时间。
其实这个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是有点,奇怪的产物,因为师资看起来这么厉害,也靠着一百多个研究所给它挂文章让它可以显得很厉害。但是全职师资、第一单位文章其实并不厉害……借来的中科院师资终究不是这个大学的全职,兼职管理的状态下当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个庞然大物占据了国家九万左右的事业编,没有编制的人员也一大堆,肯定是十几万规模的科研人员。目前想要对这个庞然大物进行改革,分地区改革试点显然不现实,谁愿意做这个小白鼠呢。
中科院自然牵头了很多重大国家基础设施,之前是只能由中科院牵头,现在很多高校也都有能力牵头大科学装置了。比如合肥的中科大就可以自己做合肥光源,清北、上科大、交大等都有自己牵头的装置
国家实验室之前也让中科院牵头,后来由于卡脖子的问题太严重,工科强校也在里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再是中科院牵头国家实验室。
国家不可能把全国高校给中科院,那未来就三种前途,保持现状,或者各地分院领着本地的所成立大学,亦或者就地合并给当地高校。
一切取决于国家认为是否有必要保留目前九万事业编的一个正部级单位。
不改革的话,目前还是面临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Science杂志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中科院的人才流失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比较严重:
中科院也并没有所有的研究所都达到清北复交的学术、人才引进和生源水平,中科院大学的毕业证也在很多场合难以产生和清北复交毕业证同样的求职竞争力
很多地区分了研究所的,强所和清北一样的认可度,弱所差很多。还有一些场合的确中科院大学毕业的就会很尴尬,因为可能会被归类为“其他高校”等情况,而且学生们过分的被教育未来要做科学家,以至于其他种类的工作如何规划他们并不清楚。
因研读博的人的出路绝对不光是做科学家。做科学家也不应该成为博士们的主流出路。
以体制僵化造成的人才流失来看,举一个例子: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一直被认为是中科院生物类最强的一个研究所,这个传统观念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最近这个研究所仅存的两位一线院士被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全职引进,其他的杰青级别的人最近两年也去了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交大和医院等单位。
如果真的通过一些拆散和重组的方法,能让中科院的一些所归类到属于他的那个层次的高校里面和高校协同发展,我想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策略。有点类似于德国马普所的发展模式。
每个地方的政策和问题都不一样,如果全国的研究所都听北京的中科院的那肯定会比较僵化。何况庞然大物要做改革谈何容易。
的确,中科院需要被remake,在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