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一些财经理论专家们都把“人口红利”消失作为一个原因来说。什么是“人口红利”呢?

        我在百度上搜到的是:【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可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印度或者说整个南亚、非洲的人口结构都符合“人口红利”所需要的条件,而西方很多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失去了这个人口结构优势。

        比如德国,早几十年前就陷入了人口增长停滞。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停滞,伴随的是人口寿命延长,于是老龄人口比重加大。可是这几十年来的现象,却是西方国家的发达程度越来越高,南亚与非洲的经济水平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而且这个“人口红利”中的人口结构,在逻辑上还可能是因为贫穷导致人口寿命太短的结果——长寿的人口少,于是年轻人口多,事实上也可以用非洲一些国家现象来证明。这也能说是一种优势吗?

        再用中国的历史来分析,中国的人口结构状况曾经一直具备“人口红利”所需要的条件,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所谓的“人口红利”局面。说明“人口红利”概念中的人口结构条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对经济发展起作用。

        事实上,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就是生产力的进步,以及适应生产力进步要求的经济体制。这好像不需要我从事实与逻辑上做进一步表述了。

        人们可能会说,“人口红利”并不仅仅是说的人口结构条件,还有【高储蓄、高投资】。经济发展要快速,高储蓄与高投资确实是必须的条件。可是:

        第一,高储蓄与高投资必须在经济起飞以后才有可能。当社会处于贫穷阶段的时候,人们的收入只够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没有多余的钱,何来的高储蓄呢?

        第二,并不是“人口红利”概念中的人口结构条件下才会有高储蓄,德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中也比较高。

        据德国《图片报》2013年9月25日报道,作为欧洲的最强经济体,德国在欧元区危机中表现良好,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调查显示,“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国饱受财政赤字困扰和入不敷出的时候,德国的人均净财富和个人存款数额却在不断增加”。【德国的个人存款总额数额居欧洲之冠,根据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统计,截止至今年3月末,德国个人存款的总额已达到5.992万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1.154万亿元)】。

        而同年8月份,中国的居民储蓄规模为43万亿元。再结合当年德国的GDP总量是3.636万亿美元、中国GDP总量是9.181万亿美元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德国的居民储蓄规模与GDP之比,大于中国的居民储蓄规模与GDP之比很多。

        因此很明显可以得出结论,储蓄率高与人口结构没有直接关系。倒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非常密切。

        顺带说说,从这个比较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储蓄率高,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缺陷之间,没有本质联系——否则怎么解释德国的储蓄现象?

        这说明,“人口红利”概念中的【高储蓄、高投资】与它所要求的人口结构条件没有直接关系。而“人口红利”概念中的人口结构条件,可以、并且往往就是,贫穷社会里的特别现象。

        而【高储蓄、高投资】则是生产力进步基础上,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以后,才可能有的现象。把这两个不同环境下出现的现象硬扯到一起,然后与一些经济表现进行逻辑联系,是缺乏逻辑与事实依据的。

         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在于生产力进步。没有生产力进步作为条件,人口的年轻结构更有可能是社会动荡的负面因素。而没有生产力进步作为条件,经济附加值偏低基础上,也不可能有【高储蓄、高投资】现象产生的可能。

        另一方面,只要生产力进步顺利,生产效率的提高,会让既有经济规模所需要的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结构中的劳动年龄人口较少,就不但不是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反而是有利于减少就业压力的好条件。

        而我们应该知道,生产力进步是必须在社会稳定和平环境中,才能够顺利的。因此在逻辑上也可以认为,劳动年龄人口少的现象,在一定环境下,有利于减少社会就业压力,也就有利于社会状况的稳定,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德国现象就证明得很清楚。

        所以说,“人口红利”就是一个虚假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