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日本的关税战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历时约30年,涉及多个关键行业。
一、主要阶段与行业冲突
纺织品战(1960s-1972年)
日本纺织品抢占美国市场,美国通过《日美纺织品协定》(1972年)迫使日本“自愿限制出口”。
钢铁战(1970s)
日本钢铁业崛起,美国多次发起反倾销诉讼,最终日本3次自主限制对美出口。
彩电战(1976-1977年)
日本彩电占美国市场30%,美国通过“有序销售协定”限制进口。
汽车战(1980s)
日本汽车对美出口激增(1980年达192万辆),美国要求日本“自愿限制出口”(1981年),并迫使丰田、本田等赴美建厂。
半导体战(1980s-1990s)
日本半导体全球份额超50%,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制裁,通过《美日半导体协议》(1986年)强制日本开放市场。
结构性障碍谈判(1989-1994年)
美国动用“超级301条款”要求日本改革经济结构(如开放零售业、打破财阀垄断)。
二、关键转折点
《广场协议》(1985年):美国联合多国迫使日元升值(3年内升值超50%),削弱日本出口竞争力,引发日本资产泡沫。
产业外迁与空心化:日本企业加速向海外转移产能,国内经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三、影响与后果
对日本
短期妥协:接受出口限制、开放市场。
长期代价:泡沫经济破裂,产业空心化,经济增长停滞。
对美国
缓解部分行业压力,但未根本解决贸易逆差(如1990年代对日逆差仍达500亿美元)。
确立“贸易战+技术战”压制对手的模式(后用于中美冲突)。
四、对中国的历史借鉴意义
不管是104%还是125%关税,美国最终目的还是想通过自己的科技和军事霸权来使我们产业链自行分解。
学习历史教训,放弃幻想。如何妥协是无法换满意的结果。就当作没有美国这个市场。
只要保持有强大的产业链,生产的货品质优价美,一定就有销量。
不可替代性强的,一定会有豁免。
性价比高的,一定能绕道。
到时可能新闻就会报道,美国截获大量走私货物。其中大量包含中国XX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