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平行宇宙 大卫车库的平行宇宙
2025年04月09日 22:56 天津
一.引言
如果给权臣出一个排行榜,去探讨哪个名字的出现频率最高。估计最终能荣登榜首的字辈,温字有极大胜率——毕竟,桓温、朱温、徐温可都是权臣榜的常客。
值得说得的一点:即便在权臣圈子里,徐温也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异类。他既没像朱温那样干掉老板自己上位;也没效仿桓温,尝试夺权失败之后选择相信后人的智慧。这是一个真正将体面进行到底的妙人。
我是车库中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二.历史故事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徐温下线
十月辛丑(廿三日),杨吴发生了一件大事儿,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节度使·宁国节度使·兼中书令·东海王徐温过世。
杨吴可是彼时综合实力仅次于契丹、后唐这两个巨无霸的第二集团领头羊。其真正话事人的的过世,对天下形势之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不过分——君不见,就在李嗣源速平朱守殷之际,坊间不就流传着他要借徐温病重之机,对杨吴用兵的流言嘛。
只不过,在同时面对两个机会的时候,李嗣源秉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赋予“搞定内部”更高的优先级,这才让杨吴在权力交接的关键节点上,没有遭受外界的强力干扰。
我们当然要承认: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但,杨吴能获得这个宝贵的窗口期,纯粹是因为幸运吗?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王宗衍治下的前蜀能证明这个观点;
高季兴统治的荆南可以充分展示这个观点;
刘守光建立的桀燕……算了,把这个划到连草台班子这一档,都是对草台班子的侮辱。
但无论如何,杨吴——起码是徐温坐在铁王座时代的杨吴——绝对不是一个草台班子。证据何在?
靠着自己的智慧与隐忍上位。
凭借权谋于铁腕,牢牢掌控杨吴的权力。
杨吴强敌环伺、徐温出生低微,然而在他的治下,杨吴始终牢牢把持着五代时期第二集团的霸主地位。
以及最重要的,在那个你死我活的乱世,徐温自己的子嗣中,明明没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但在徐温的经营下,不但延续了自己的事业,还幸运地保存了自己的血脉。
徐温凭什么?
亲生儿子不争气
尽管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业绩,也未展示过任何不世出的才能,但作为国家话事人的儿子,徐知询一直期盼着,自己能够在老爹身后接过龙头棍。
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当然可以嘲笑徐知询不自量力;但换位思考,如果诸君处在他的位置,又有谁会将这个想法视为奢望呢?这天下哪有不把权力传给儿子的老爹呢?
话说,这种想法并不是在徐温接近生命尽头时,才暴露出来的。一直以来,尽管徐知诰在诸子之中权力最高、影响最大,但地位却始终不是最稳的——谁叫他只是一个该死的养子呢!
以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询为代表的亲子团一直在劝说徐温将权力交接给宗室。面对这种局面,徐温的答复是:
汝曹皆不如(徐知诰)也。
重要的,他的说辞并非惺惺作态。就连被其依为智囊的严可求反复劝说,建议将权力交给徐知询的时候,徐温也一直坚持原则,没有妥协。并且诚恳地向心腹表示:徐知诰虽然是养子,但向来孝顺,从无过错。实在没有道理剥夺他的权力。而他的老婆、亲手带大徐知诰的陈夫人也为养子送上关键助攻,
自我家贫贱时养之,奈何富贵而弃之!
可不,人家做得到位,如果自己倒行逆施,起码,在舆论这一维度是占不上道德高地了。
这世上的确少有人愿意把自己辛苦积攒下的事业拱手让于血缘之外的人。徐温,一个靠着阴谋诡计上位的枭雄,自然也不可能高尚到乐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权力。
但是早年间,长子徐知训的悲剧让徐温深刻的意识到,揠苗助长的害处极大。如果非要一意孤行,将权力传给自己那些不成才的儿子们,不但事业可能二代而亡;就连自己这些子嗣,也未必能够得以善终——自己头上那位傀儡老板杨溥,被迫为自己的部下的老爹避讳,这可是就发生在自己眼前的、血淋淋的现实!
内心的纠葛已经让徐温颇感心神俱疲,而看到他年事已大,必须将接班人问题提上议事议程,徐温最得力的属下、首席智囊严可也不得不就事论事地向其恳切建言。
就在徐温被严可求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本能搞得开始动摇之际,一件更大的事儿转移了徐温的注意力——彼时,徐温推到杨吴称帝的大项目终于到了最为关键的一锤定音阶段。作为杨吴的话事人,这种大事儿必须由徐温亲自主持。
螟蛉义子扛大旗
按照计划,徐温本应率诸镇节度使入朝劝进。偏偏在这个时候,又生变故——徐温健康亮起红灯,他的身体先撑不住了。这就属于“上天的安排最大嘛”,徐温无奈——也许是暗中松了口气——启动备选方案,一边派亲儿子徐知询奉表劝进;一边安排养子徐知诰执政。
正如徐温评价的那样,尽管不过是一个养子,但徐知诰的能力在其继承人序列之中,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他非常清楚自己养父正处于纠结之中;也更清楚自己始终不过是个外人,权力极大可能不会传递到自己的手中。
为了避免将来被清算,或者只是表达出“不打算与养父亲生儿子们争权”的姿态,他第一时间拟好表章,希望养父外放自己去洪州担任节度使。这可是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两全其美的妙计,既释放了自己的善意,又为将来的崛起夯实基础——君不见当年重耳、刘琦之故事!
报告已经写好,就等着第二天提交上去。就在这个能决定徐知诰命运,乃是杨吴国运的夜晚,一条至关重要的消息踩着时代的脉搏,放到了徐知诰的案头——徐温病逝了!
杨吴境内,唯一能对徐知诰形成碾压的力量,就这样被上苍收走了。那,徐知诰又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那些实力远不如自己的人呢?原本准备提交的报告,不出意外地被丢进垃圾筐;而徐知诰内心那一直被理智压制的欲望,亦随之炽热起来。
就在徐知诰改变想法的同时,徐知询也紧急赶回金陵,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
二子争位
说起来,徐知询并不是直到此刻才开始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早前他就已经反复、直白地向自己老爹表达了“想为家族事业贡献自己微薄之力”的想法。
然而,事情能否落地,并不取决——或者至少不完全取决于你有多么绝妙的想法——而是与有无靠谱的办法强相关。
只有把想法坍缩成办法,事情才有落地之可能!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而徐知询呢?除了反复跟自己的老爹要权,他还做了些什么?或者更进一步,他做成了什么?
早在【从用人判断组织前景 - 后唐奸佞当道】一文中就已经强调过,组织要成长,话事人必须能搭好班子——毕竟,连黎叔都知道人才最宝贵不是!
那,徐知询是如何搭班子呢?这个史料没有记载。至于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失败者向来是没有话语权的。但是,连他如何笼络人才,以及其阵营组成如何,都没能留下只言片语,足见在这方面做的如何之差!
作为徐温核心班底的严可求,能够不避嫌地建议老板将权力交接给徐知询,按说应该成为徐知询的铁杆。然而,严可求之所以建言,与其说是站队徐知询,毋宁说是恪尽职守。人这样有影响力又愿意为自己发声的人才都笼络不住了,遑论他人呢!
唯善悟败因,方得窥功成之道!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而作为竞争对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围绕着徐知诰,已经有一大票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才了,比如:
自产投机分子宋齐丘;
养父重臣李德诚、周本;
外来和尚孙晟;
正是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范,才为徐知诰团结了如此众多的人才。也正是在用人方面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他与徐知询最终命运之分际!
权力不是要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徐温谨守能力圈,不轻越雷池半步
徐温终究是一代枭雄,他十分清楚,在这种状况下,自己要是一意孤行,将位置传给了亲儿子,徐知询多半也没有能力长久地把控住权力。
是,徐温已经是掌握一国至高权力的话事人,如果想要,完全可以在自己继承人选择上任性一回。但,他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所在,极为理智地没有冒险越界。
想建立一个王朝,除了奠基人足够强势,创二代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无数昙花一现的帝国都因为解决不好这个问题而最终土崩瓦解了。事实上,五代乱局一直陷入死循环,无法自拔,二代们能力欠缺亦是主因。
无论过程中如何动摇,无论是否将最终的决定权丢给了上天,最终的结果终究是徐温将铁王座交付给更有能力的徐知诰,而非自己的亲生儿子。在那个时代——甚至在如今这个年代——这都是极大的勇气与智慧。
而结果?便是于公于私,均为两利!
于公,事业得以传承
同样处在第二集团领头羊位置的前蜀,便因为权力的传承失策而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而杨吴以及其后续的南唐,则自始至终牢牢把持着第二集团的话语权。
身处乱世的杨吴百姓,由此受益良多。
于私,家族得以保全
即便最终在与徐知诰的权力争夺战中一败涂地,但徐知询的结局还算说得过去——至少,他留下了性命,尽管权力什么的已经跟他绝缘!至于徐温其他子嗣?连你死我活的徐知询都放过了,徐知诰又何必再为难他们呢?
也许,每当徐知诰动了杀心之际,当初义父徐温在自己四面受敌时出面维护的场景就会不停地闪现:
自我家贫贱时养之,奈何富贵而弃之!
很有可能,那个时候,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劝阻徐知诰:既然自己已经牢牢掌握住杨吴的权力,又何必对这些全无威胁的人赶尽杀绝你?当初,义父但凡动了一丝将风险扼杀于萌芽中的心思,自己无论如何也坐不到铁王座上。与其把持忘恩负义的标签,还不如让后人记住自己的知恩图报。
至于杨溥的结局?即便最终他最终识趣地将铁王座禅让给徐知诰,还是在一年之后不明不白地见了阎王!
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从这一点看,徐温是一个非典型的权臣!
非典型权臣
封建时代,讲究一个盖棺论定——不管徐温生前如何,如今下线了,后人终究要为他的一生做出一个评价,谥号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
经过杨吴领导班子的认真讨论,最终给出的答案是忠武。按照坊间的主流说法,【忠武】([[80.20 忠武里的小丑|A]])是武将能够得到的最高等级谥号,比如我们推崇备至的诸葛亮、韩世忠、岳飞,最终的谥号都是忠武。从这个角度判断,杨吴上下是对徐温做了至高的肯定……吗?
得出结论之前,不妨先评判一下忠武是否真的贴合徐温的一生。
武
徐温算是一个不错的守成之主。在其统治期间,尽管杨吴的国土并扩张,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也基本聊胜于无;但他能在朱温、李存勖这些武力冠绝当代的对手威逼下,还能保持疆域不变、国力不降反升,给一个“武”字的谥号,或许溢美,但绝不夸张。
忠
无论手段如何,杨吴没有因为杨渥的倒行逆施而国运戛然而止,徐温都算得上居功至伟。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毋庸置疑。但,他终究是一个权臣!给一个权臣上忠的谥号,与其说溢美,毋宁是夸张!
话说彼时的杨吴正是处在一个“一切皆有可能”混乱的混沌期:
失去权力的杨溥显然有重返巅峰的动机;
徐知询固然错失先机,但他终究有徐温嫡子的大义傍身,完全可以向徐知诰发起挑战;
而徐知诰虽然手握大权,但危机四伏,一个处理不当,是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种情况下,大伙儿怎么就会迅速给一个复杂的权臣完成最终定性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形势比人强!彼时的杨吴高层算得上各怀鬼胎;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即:一个稳定的杨吴才能抵御来自包括后唐在内的周边势力的恶意窥视。
想要快速稳定?对徐温的定性达成妥协,便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毕竟复杂是徐温的缺点,但同样也是他的优点,所有人都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那个标签!
杨溥可以感谢徐温的护国有功;
老爹的title越伟光正,徐知询命运也就越有保证;
对养父忠孝仁义的赞美,就是徐知诰人设的最佳背书。
凡事一过边界,质性天翻地覆!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徐温的镜像——李嗣源恪守自己的能力圈
李嗣源固然是一个保守的人;但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必要的时候,他完全乐意行险一搏。面对杨吴这个强大对手难得露出的破绽,后唐有没有动过武的打算呢?
说不动心那是绝不可能的!君不见,速平朱守殷的时候,坊间不就传出李嗣源意欲对杨吴用兵流言吗嘛。不仅坊间民意如此;庙堂之上,以安重诲为首的主战派,也力劝老板不要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
但在深思熟虑之后,李嗣源还是在朱守殷与杨溥之间选择了前者。至于理由?其实与徐温选择将事业交给养子一样,李嗣源也恪守自己的能力圈,不轻易越界:
相较于对杨吴用兵,李嗣源对速平朱守殷有更大的把握。与其冒险做高回报高风险的投资;还不如押注回报次高但风险极低的机会。
杨吴迅速度过了混沌期,已经将破绽遮盖起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李嗣源不愿意轻启战端,打这种全无把握的大战——毕竟杨吴长于后唐完全不擅长的水站。
即便能够击败杨吴,如果不是一场速胜,后唐内部积累的矛盾,也可能要了李嗣源的老命——君不见,即便李存勖七十天速平前蜀,不还是迅速身死道消!
敲黑板,划重点
从兵变夺权起,至传位于养子止,徐温一辈子都践行一个基本原则,即:
恪守自己的能力圈,不轻易越界。
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这种克制,难能可贵!
三.眉批A.【忠武】
很多作家都相信,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起错,但是外号绝不会被取错。类似的观点能否平移到谥号之上?显然不能——徐温的经历昭示着:谥号这个东西掺杂了太多的后人算计在内!用另外一个诸君更熟悉的说法,就是: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我们能看见获得忠武的人物中,既有诸葛亮、韩世忠和岳飞这样实至名归的;也有徐温这样的滥竽充数的。但,徐温固然既不忠亦非武,但其人下限极高,放到整个历史里排名,也能在第二集团拥有一席之地。而还有一些人,则完全以小丑的姿态,彻底拉低了忠武的逼格。
嗯,这个小丑就是江南提督·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辫帅·张勋。
可见,有的时候,后人的评价也就那么回事儿——哪怕被授予顶级评语,也不一定能证明什么!
四.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
欧阳修【新五代史】
薛居正【旧五代史】
胡三省【通鉴音注】
从用人判断组织前景 - 后唐奸佞当道|残唐五代失败学(https://www.163.com/dy/article/IOCM7ECE05562BHM.html)
徐温与杨行密家族的结局(https://yuanbao.tencent.com/bot/app/share/chat/80e646e0cca5b15dd882d2ecd0813800)
历史上谥号忠武的人物 - Kimi.ai(https://kimi.moonshot.cn/chat/cvosrgvaa0vel7mppj5g)
张勋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5%8B%8B/2300)
特别声明: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