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县城等待“晋级”
县域强,则全域强。在全国县域经济江湖,千亿县是毫无疑问的领头羊,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4月9日,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62个千亿县GDP排名”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3个千亿县,总数达到62个。这些千亿县GDP总量达1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7.8%,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过去三年时间里,千亿县分别增长10个、5个、3个,千亿县阵容持续扩容。截至目前,62个千亿县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15个省份,其中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分别达22个、11个、6个、6个,堪称千亿县“收割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而年初以来县域已经成为各地抢占新赛道的重要发力点。
广东提出,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湖北提出,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因地制宜培育根植性主导产业;安徽提出,加大对百亿级、五十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持……
显然,县域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舞台。而随着千亿县新一轮扩容,又将如何更深入地影响县域江湖?
1
千亿扩容
这一波扩容,山东、安徽和江苏是赢家。山东滕州、安徽长丰、江苏新沂,在寂寂无名的后备军团中杀出重围,摇身一变成为风光无两的千亿县。
去年5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选出40个试点县域,而滕州与龙口、邹城、荣成等千亿县(区)被列为“引领发展试点”。
彼时,滕州GDP为946.08亿元,已经明确2024年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跻身千亿县级市行列”的目标。2024年终于夙愿成真,以6.0%的增速跑入千亿县阵营,实现GDP1039.30亿元。
图片来源:中国滕州网
这座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人口176.5万人),也正在借此重塑着自身在全国县域经济版图中的位势。而随着滕州的晋级,山东的千亿县规模也扩容至6个,与福建并列全国第三位。
而与滕州一同杀出重围的,还有因比亚迪基地而声名鹊起的安徽长丰。曾几何时,长丰因旱涝频发,十种九不收,一度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而随着2021年合肥比亚迪落地,长丰一跃成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C位”。“过去5分钟打一个烧饼,现在50秒下线一辆比亚迪汽车”,这句打趣的话成为长丰巨变的生动写照。
在去年,长丰以10.6%的增速跃入千亿县阵营(GDP 1038.64亿元),成为继肥西之后安徽第二个千亿县,而背后合肥比亚迪同步成为全市首个千亿级汽车制造企业,长丰规上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28%,显然比亚迪正在托举长丰逆天改命。
相比滕州、长丰,江苏新沂显示度稍显不足。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徐州将在2025年冲击万亿俱乐部,而新沂已经成为旗手之一——新沂GDP预计首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8.3%,增速居徐州第一。
与此同时,新沂工业开票销售收入、服务业开票销售收入均超千亿元,并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过50亿元大关,其中税收总量和增速位居徐州第一,成为其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
从更深层次来看,千亿县的扩容不只是增加3个新成员,更是在2000亿元、3000亿元、5000亿元阶段都实现新的突破。
2024年,江阴突破县域经济天花板——GDP达5126.13亿元,增速5.6%,成为全国第二座5000亿级的县级市,与昆山一起撑起全国县域经济的塔尖。
与此同时,常熟实现GDP 3079.1亿元,同比增长6.2%,成为全国第五个跨过3000亿元大关的县域。过去一年中,常熟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900亿元,工业投资连续6年领跑苏州,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占比超过64%。
这一次扩容,也使得“苏南四小龙”(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全部晋级3000亿元阶段,与闽南的晋江一起领跑千亿县方阵。
2
区域密度
县域经济不仅是经济大循环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一定程度而言,千亿县的密度决定着县域经济的高度,也代表着区域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图片来源:昆山市政府官网
截至目前,全国62个千亿县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陕西、内蒙古、安徽、河南、贵州等15个省份,其中江苏、浙江分别为22个、11个,包揽全国千亿县的五成,也是千亿县密度最高的区域。
换句话说,江苏13个地市,平均每个地市拥有1.7个千亿县,而浙江11个地市,平均每个地市拥有1个千亿县。
“
区域发展有一些规律,先集中在核心城市,再扩散到非中心城市。我们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小城市靠近大城市有利于它的发展,能从大城市溢出、承接很多发展要素。
”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教授、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孙斌栋对城市进化论分析,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资源开始外溢,带动区域均衡发展。
数据显示,千亿县十强中江浙两省独占七席,其中包括江苏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宜兴,以及浙江的慈溪、义乌。
而在江浙身后,福建、山东近年来也在不断收割千亿县。三面环海的晋江是福建县域经济的领头羊,已经连续3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省首位,连续21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前十,“用占全省1/200的土地创造了占全省1/16的地区生产总值”。
晋江也正在县域经济版图攀上新的高峰,2024年晋江GDP达3647.45亿元,同比增长8.2%,排在全国第四位。与此同时,福清、南安、惠安、石狮、闽侯也均在千亿县之列,成为福建县域经济的代表。
山东时隔数年,千亿县扩容至6个,包括胶州、龙口、邹城、寿光、荣成和滕州。更为重要的是,山东正在千亿县后备军团中抢占先机——
赛迪顾问统计,2024年GDP超过900亿元的准“千亿县”数量达21个,其中山东拥有肥城、平度、招远、诸城四个,肥城GDP已经突破960亿元,距离千亿县仅有一步之遥。
2024年GDP超900亿元准“千亿县”↓
这也意味着未来一至三年,山东有望挑战千亿县阵营秩序。而另一个挑战者是湖北,宜都已经是第一顺位的“准千亿县”,汉川、大冶、潜江、枝江GDP也已经超过900亿元,未来几年千亿县数量有望提升至6个,与福建、山东比肩。
“相比总量,人均更加重要。”孙斌栋也提醒,各地也不能盲目追求经济重量,而以行政区划调整等方式做大总量,而忽视发展质量,否则也会给区域带来很多的问题。
3
“5000亿陷阱”
在全国县域版图上,昆山与江阴代表着天花板的高度。2024年,昆山、江阴GDP分别为5380.2亿元、5126.1亿元,跨过5000亿元大关,超过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7个省会(首府)城市,接近太原与南宁。
即便昆山经济总量和工业体量占优,但江阴也有着“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中国资本第一县”的名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江阴GDP都要大幅领先昆山,2009年后者才以微弱优势超越前者,始终保持领先,但并未真正拉开差距。2018年,江阴一度将差距追平至25.9亿元,即便去年二者的差距也不过250余亿元,并非不可逾越。
昆山因外向型经济而崛起,江阴依靠本土民企而壮大,前者贡献全省14.5%的进出口总额,后者中国民企500强企业(12家)独占全省的13.48%。
昆山背后是7000亿元级的电子信息和3000亿元级装备制造业集群,而江阴背后则是2万多家制造业企业,以及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4个千亿级集群。
这也支撑昆山和江阴去年工业总产值分别达1.2万亿元和7500亿元,再次拉升县域经济的天花板,傲视全国一众万亿城市。不过,跨过5000亿元再出发,昆山和江阴也是不乏焦虑。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784182
在过去,江阴开发强度一度见顶,园区布局散、效益低,新项目陷入无地可用的窘境。从2021年起江阴打响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会战,并启动“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并在今年初“新春第一会”启动新一轮“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紧迫感扑面而来。
一个更具信号意义的举动,一个月前无锡市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市长王琪带领着江阴党政企业代表团,奔赴上海、苏州、杭州三座万亿城市,3天时间里高强度考察25个点位,被江阴方面形容为“取经之旅”“破题行动”。
“这些地方毕竟还是出口导向型较多,能够居安思危、率先布局肯定是好事,接下来制造业的转型非常重要。”孙斌栋认为,包括浙江余姚、慈溪等地跟江阴、昆山也一样,现在已经过了原来的出口导向,生产加工再出口到美国就可以赚钱的阶段,未来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多元化。
在他看来,跨过5000亿元阶段,昆山、江阴要更多借助上海、杭州等地研发优势,以AI等先进技术升级自身制造业,“他们未来可能面临一个5000亿陷阱的问题,处理好可以接着往1万亿爬,处理不好可能会止步不前,甚至往后倒退”。
事实上,江阴、昆山也正全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许峰在前述交流座谈会上表示,江阴要抢抓风口、聚焦前沿,实打实地造特色园区、建科创平台、挖高校资源、搭耐心资本、拓应用场景,以“追光者”姿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江阴在县域经济版图上“追光”,而昆山也已经瞄准“下一个十年”。
今年初,昆山“新春第一会”就提出,要快马加鞭推动新型工业化,以AI赋能昆山智造。而在此之前,昆山已经喊出一个更具雄心的目标——2035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县级市”,相当于用十年时间再造一个新昆山。
从这一层面来看,昆山与江阴的巅峰对决,将在未来十年攀登万亿俱乐部的过程中真正上演,而成败之关键在于体量的跃升,更在于背后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升级与再造。
“毕竟传统制造业已经过剩,越南、东南亚都在争抢这个市场,所以必须不断地去升级,才能把别人甩开。” 孙斌栋说。
文字 | 淡忠奎
来源 | 城市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