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刘在《三体》里描述过两次世界被改变时的场景,第一次是男主角了解到外星人正在赶来,看向窗外,发现一切照旧,鸟语花香,孩子们追逐嬉闹。第二次是威慑体系崩溃,程心从地底上来,看到整个世界依旧,卫兵们不解地看着她,纳闷这娘们儿刚下去怎么就上来了,他们哪知道整个世界已经不是程心下去的时候了。

现在我就有这种感觉,几天之内,世界好像啥也没变,又好像一切都变了。

很多人都在讨论,“贸易战”,加税什么的,到底对美国有没有好处?

其实明摆着的,如果没好处,其他国家也不会都有关税了。包括日本,欧洲,对美国的关税都不低,如果真没好处,他们就不会这么玩了。可见关税这东西,也不能说完全是坏的,往往对自己国家是有好处的,对整体是坏的。

只是“强则贸易自由,弱则关税壁垒”,一个强国实行低关税,固然会损失一些利益,但是会得到“头目红利”。有点像一个社团里,头目可能是最危险工作压力最大的,但是他确实可以赚到别的大收益弥补这种成本。

美国现在不行了,把关税加上去倒也正常。但是你把对华关税加那么多,搞得大家生意都没法做了,纯粹就是捣乱。从现在来看,可能现在的结果并不是川总想要的,单纯就是这个疯批玩脱了。

他长期秉持一种“疯批谈判法”,所有的谈判策略 ,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掀屋顶策略”。他想开窗户,但不说,在那里装作要掀掉屋顶,吓得对手赶紧主动提开窗户行不行。所以他搞了个离谱关税之后,一直在那里等着咱们去求他。

但是国家之间,尤其大国之间根本没法这么玩,因为大家交手并不是简单的利益计算,更多的是对本国国民怎么交代,或者说“政治考量”。他这种流氓玩法,对于我们来说其实除了对等反击没有别的选择。

他明明可以选择好好谈,非要跟个流氓似的撒泼打滚,然后把事情给搞砸了。

但是他确实无形中开启了一道门,让世界可能进入一个不断下行的通道。

也不复杂,假设美国老百姓以前可以用自己的工资买一百样产品,现在对中国加重税,接下来可能是涨价,只能买80样了。那么不仅中国这边有一堆厂子可能卖不出去,其他国家的一样受影响。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受影响,也降低开支,全世界慢慢就这样缓慢下行。

最后肯定会重新形成均衡,但是这是个痛苦的过程,而且这种痛苦并不是平均的,越是底层,承担的越多。

2

大家要有个常识,如果没有全球化,这个地球上绝大部分人现在是过不上当前的生活的。比如手机会变贵,吃的会变贵,事实上几乎所有东西都会变贵。如果没有全球贸易,很多本来常见的东西,到时候跟奢侈品似的。

如果全球化退回到19世纪那个水平,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生活都会发生大幅倒退,甚至完全用不上现在的这些东西。不过他们的优势是资源充足,人均粮食多资源多,咱们人多地少,相对来说要难一些。

当然了,这是最坏情况,到不了那一步,但是每次川总这种疯批瞎折腾,都会让大家往那个方向上挪动一点。

最近这十年的一切,大家可以看作是一种“贸易的最优解”。如今各国为了自己的安全,会变得以邻为壑,供应链会增加大量的冗余和备份,这必然会推高成本。推高的成本最后都得具体的老百姓来承担,所有人都会感受到物价的变高。

也就是说,全球化的每次倒退,会实实在在体现在大家的工资、购买力和物价上,而且都是消极的那一面。

我倾向于相信,再过一些年,中国可能突然宣布自己像当初大英帝国一样,完全对全球免税,撑起贸易自由的大旗。但是在这之前,全球化的倒退会让每个人切切实实感觉到物价的上涨,生活的变难。不仅仅是咱们,谁都得承担这种代价,包括中东沙漠里的游牧部落和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因纽特人今后得更加努力去捕捞海豹,才能买得起变贵的雪地摩托和配件。

其实全世界已经在这个大坑里折腾了三四年了,美国欧洲日本的物价都已经涨了好多。我们是个例外,但是这种例外本身并不正常,有点像九宫格的其他八个格子都沸腾的不成样了,中间那一个还风平浪静,这种状态注定没法持续。

物价变高有三种,一种是收入变高了,物价也高了,但是底层收入没跟上物价,这是美国;

另一种是收入没咋变,物价却高了,这种痛苦是非常非常痛的,欧洲日本老百姓其实就是在经历这种痛。

还有一种,就是物价没变,但是收入下降了,这个也是很痛苦的,很多其他国家正在经历这种。

我倾向于觉得,可能咱们会经历第三种。当然了,还是那句话,这种痛感处在不同的阶层可能感受完全不一样。

比如哪怕今天起所有的食品费用都暴涨50%,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完全无感的,因为他们生活中尽管在吃喝方面没少花,但是占比却很低,哪怕翻倍都没那么大也影响。但是对于社会靠基层的那群人来说却是天塌了,本就捉襟见肘,现在得考虑大幅降低标准了。

3

出海依旧是主流。

川普昨晚暂停了其他国家的对等关税,表面上维持了对中国的关税,其实摆明了今后继续让中国产品绕道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

这种绕行本质也是拉高成本,咱们丢失一部分就业,美国支付更高工资,最后便宜了东南亚那些国家。

不过这也为很多人指明了一条路,出海依旧是后续最重要的通道。前几天有个读者说看了我这篇《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鼓足勇气跟着老板去非洲,现在觉得天地宽。

越南也承诺美国不让中国做转口贸易,一堆人骂它软骨头,其实我是能理解越南的。他是小国,夹在大国中间是非常非常难的,我觉得它事先应该跟咱们这边通过电话:大哥,美国那边逼我,我也没招,今后转口贸易的事先缓缓,咱们先保这边的工厂。

咱们国家是极度务实和现实主义的,越南承担的任务就是吸收一部分中国淘汰的产能,有点类似当初日本把一部分产能转中国来,最重要的还是厂子在中国人手里。而且转口贸易并不多,约占12%。

所以说,我如果是越南,美国中国我都不惹,惹不起,他俩谁逼我,我都怂,也就是韩国人说的“间于齐楚”;

但是如果是中国这样的大国,果断怼回去。

既然越南这个海外工业基地保住了,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去那边建厂,大家知道吧,越南的中国工厂里的管理层和技术岗以咱们自己人为主,普通流水线上以他们本地人为主。越南人一个月三五千,收入是华人的三分之一。今后中国企业还要走向世界,去欧洲、南美建厂,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类机会,如果你在国内月入过万,那无所谓了,如果你三四千,绝对是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而且出海之后,最大的变化还不是工资,而是你会发现天地宽广,大有作为,世界上有好多事可以做,原来并不只有工厂打螺丝和送外卖。

而且海外资产规模越来越大,会推动咱们国家法制越来越完善,很简单的道理,富人们的安全感来源于法制,这事理解起来可能比较费劲,但事实确实是这样,如果法治不健全,海外资产就不回流了。

4

今后很多国家在这次全球化退潮中,首先考虑的不再是发展,而是稳定。

全球化退潮,最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失业率。道理倒也不复杂,你每天去上班,可能你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你邻居在购买,可能是大洋对岸的某个人在购买。

如今全球化退潮了,他花大价钱从别的地方买了,然后你的工作没了。他在通胀,你在失业。当然了,可能购买他服务的人也不买了,他也失业了。

这种全球化的退潮,伤及的是几乎所有人,并不只是咱们或者美国人。

失业有两个后果。微观层面体现为所有人都会更痛苦一些,别以为你没失业你就能独善其身,不会的,那些失业的人会自觉调低工资跟你竞争,长时段来看,要不降薪,要不换人。

另一个结局就是稳定问题,不多说了,大家自然能想到,其实这两年大家去欧洲,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那边的小偷小摸特别多,城市边缘治安也一塌糊涂,反正经济一下行,妖魔鬼怪立刻就出来了。

5

很多人又在想,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去投资?

可能过几年回过头来看,觉得当初那么明摆着的问题,为啥自己没看清,投资那个啥啊。

其实在历史的每个节点,咱们都跟当下一样迷茫。大家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每个脱颖而出的投资标的,背后都是尸骨累累。

你赚到认知之外的钱,却可以轻松亏掉。

要是搁以前,我会建议大家别投了,现在又觉得,想投倒也可以,但是可以先用小钱练手,一般到了五六年的时候,慢慢就有感觉了。

普通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赚小钱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赚大钱却有丢掉一切的风险。

之前也跟大家聊过,其实身边那些炒股的,炒到五六年的时候,他们绝大部分有能力每年给自己弄5%的稳定利润(大A有个红利,就是老手可以赚新手的钱),但是他们能看得上这5%吗?每年炒股资金增值5%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吗?没有,所以都去追求大回报,然后赔多赚少。

反正有个底线应该是共识,就是尽量别欠钱,穷是病,债是癌,尤其在今后的时日里,可能工作越来越不稳定,但是债务却是稳定要还的。

其次一定要警惕“跟着自媒体学投资”。

每次看到视频网站一堆自媒体在那里一本正经给大家讲“财富密码”,“下一个暴富赛道”,就觉得搞笑。其实大家看到任何自媒体的内容,本质都是“娱乐”,千万别想着他教你致富,可能你从某个人那里学到的什么东西将来扯淡的时候用得上,但是别想着致富,因为他们也不会。以我对自媒体这个圈子的理解,这个圈子的人吧,就是当初那群爱看闲书、喜欢跟别人扯淡的人,毕业后兜兜转转,又转回自己最擅长的事来了。要是真会致富,会在这里摆摊扯淡?还有不少是失业之后来做自媒体了,把自己包装成了财富顾问,真是一个敢教一个敢学。当然了,你们也别信我。这也是为啥我总说大家好好培养点兴趣爱好,将来转来转去,说不定你的爱好能养活你。

尾声:

就写到这里吧,总之,未来的赢家,不一定是预测最准的,但一定是适应性最强的。适应性就是忘记自己年龄,放下面子,保持低心态,多试多问,慢慢就会发现总有出路。

全球化退潮,对于个体来说肯定不是好事,每个人都得积极自救。

接下来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

一是以稳为主,不要负债,稳步向前;

二是保持开放性,把目光放远,去大城市,去海外,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多尝试“微机会”,大家应该经常听说过吧,有人陪着朋友去面试,然后他被面中了,这就是微机会。这种段子看着挺鸡汤,现实里确实很常见。成人的世界和校园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成人世界里总是乱七八糟的,并不存在单一标准,很多时候标准就是“看对眼”。

如果成本很低,就去尝试下。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以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已经理解了,成天躲在家里当哲人。其实这个世界真正的底层逻辑就是“混沌和竞争”,趁着年轻多去试,多去竞争,才是唯一出路。

不是有句话嘛,穷人最怕不折腾,富人就怕瞎折腾。年轻时候除了多试多学,真没啥好办法。上了年纪就淡定点吧,中年人太上进,尤其是想钱生钱,特别容易一夜归零。

其实咱们国家现在这个条件,如果降低点生活要求,比如放弃孩子上补习班、养车、房贷等等,正常生活下去压力并不大。所以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底线在哪,最坏的情况是啥,最后发现也没啥过不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