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最近的电影电视,什么题材最火?
怀旧。
翻翻最近热门的,清一色的“欢迎来到00年代”。
△ 《北上》《致1999年的自己》《树下有片红房子》《棋士》《沙尘暴》
为啥?
Sir觉得,是一种对过去简单时光的渴望,尤其当环境越不确定时,就越想回过去看看。
看着看着,就看清了现在。
“看”,是怀旧最直接的一环。
尤其是:服装。
前段时间,《平原上的火焰》终于上映,Sir和咱编辑部的优质文青@毛脸雷公嘴榔锤 一起去看了。
散场后,他的批评角度好刁钻——
他说:“刘昊然衣服都穿错了,有点劝退。”
过了一阵,电视剧《棋士》开播。
他又说:“这回算是穿对了,可看,能追。”
一打听才知道,这个现在写影评的小伙子,居然还懂裁缝?!
这话题他憋好久了——
服装设计,是怎么把你拉进故事?
又怎么让你听见,衣服下面的心跳的?
文| 毛脸雷公嘴榔锤
01
视觉。
是电影最不该犯的错误。
而《火焰》让我失望,也就是来自这一眼——
服装。
90年代到00年代初,地方刑警的标志性着装是什么?
宽大的皮夹克+肥裤管的西裤+腰间的BB机。
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是那时候的警察。
但他穿的,可以参加时尚派对......
我向你保证:这样的皮衣,在当年的小县城没人能买到。
修身、短款,大片厚实皮料裁片(皮料厚是判别皮衣好坏的直观标准)。
这种款式,俗称的“报童夹克”、“司闸员夹克”、“飞行夹克”等,来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底层劳工阶层。
那个时期的工装夹克设计,着重衬托人的身材线条,力求利落,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显瘦。
△ 乍一看,活像今天的时尚品牌宣传图
这衣服,庄树不可能见过,也不可能买得到。
因为只有到了10年代后,信息流通变快,时尚界重拾“复古风”,这潮流才重回大众视野,开始流行。
同时,这类复古服装的复刻款式,往往都价格高昂,动辄几千上万,自然不可能是基层警察能负担得起的。
△ 美国品牌拉夫劳伦在14年复刻推出的复古夹克,二级市场售价过万
这错不致命,但晃眼。
并不是没有优秀答案——
《平原上的摩西》《棋士》等年代戏中,警察们穿着的皮夹克,氛围就对了。
此时的皮夹克大多宽松、肥大,能够容纳更多种类的身材。
同时在面料上也不仅限于皮,也混杂着廉价的织物、化纤面料的拼接,一切为了低成本、实穿性。
典型的90年代特征。
这也是在过去的老照片,和如今的古着旧货市场,最普遍的款式(港风皮衣)。
透过屏幕,仿佛都能闻到一股香烟混合着化学皮料鞣制剂的气味。
这,才是准确的时代感。
它能反映那个时代人们逐渐解放的精神状态,对美的追求也刚刚起步。
刘昊然够帅了。
真没必要靠一件“错”衣服,画蛇添足。
02
对创作者来说。
设计服装时,是在创造什么?
如果只是复原时代特征,那充其量只能算是历史学家的工作。
真正重要的,是成为心理学家——
让历史符号(服装)背后的个体意识被挖掘出来。
姜文就是这样一个考究狂。
在拍摄《邪不压正》时,他执着于要把纽扣做得很大。
为什么?
他翻过去的老照片,发现衣服往往都显得很大。
研究后才知道,是那时候的人普遍比较矮小。
现在的演员都太高、太壮。
怎么办?
姜导想出了怪招:衣服做大一号,扣子也大一号。
这样才能照出一种所谓的“陌生感”
其实是更像过去
于是再看廖凡饰演的朱潜龙,明明是大人物,可又有种滑稽感。
秘密,就是这件皮大衣。
一方面,它在一众棉布长衫里脱颖而出,一看就是稀罕物;
另一方面,双排扣大衣能放大气场,而看起来显大的滑稽感,也正好使得他的膨胀内心变得具象化。
这种细小毫厘之间的设计,在银幕上可能只是一闪而过。
但却是年代塑造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重现不仅是历史,而是人的感受,对历史的感受。
有时这也跟古董一样——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对错之别。
一个错了,就全错了。
03
一个完美答案,《出租车司机》。
它的衣服,自己就会讲故事。
越战退役老兵崔维斯(罗伯特·德尼罗 饰),他的标志性服装——军装夹克。
起初,是一件黄绿色的美军坦克兵夹克。
原本的螺纹袖口、下摆和衣领,是为了符合坦克坐舱里逼仄的环境,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衣服紧贴人体。
成为出租车司机后,崔维斯仍穿着这件夹克,就是在暗示,他在穿行在城市里的出租车驾驶座上看到的,和战场上看到的,是同样的罪恶。
在他的潜意识里,战斗没有结束。
到了他决定刺杀总统候选人时,他剪了一个“莫西干头”,换上了编号为M65的越战陆军夹克。
版型更宽大,易于活动(开枪),大口袋,便于存储物品(枪支子弹),完全符合刺杀需要。
最重要的,在越战后期的美国,大量从战场回国的老兵都会穿着这件夹克。
崔维斯不想藏着掖着。
他要告诉那帮送人上战场的虚伪政客:
他是谁,他从哪来,他们从哪来。
除了露。
还有藏。
同样是黑色电影气质的《新蝙蝠侠》,则是要让主角隐藏在人群里。
刚刚成为蝙蝠侠的布鲁斯·韦恩(罗伯特·帕丁森 饰),在公共场合里常常是一套纯黑的打扮。
黑西装,黑大衣。
细看大衣的面料会发现,这是一种类似羊毛混纺的毛呢面料。
主打低调。
对比诺兰《蝙蝠侠》中年布鲁斯穿着的面料顺滑得体、商务气质的西装。
你能一眼分清谁是忧郁青年,谁是花花公子。
在这些案例中,服装还只是辅助角色塑造。
但也有时候,服装本身就是叙事。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李子饰演的盖茨比始终穿着浅色的西装。
米色、粉色、白色,辅以明艳的衬衫。
但在地主布坎南看来,盖茨比压根就不入流。
是New money,是暴发户。
因为彼时的美国,还处在工业化浪潮中。
大多数富豪都会为了耐脏,而选择深色系的服装,这样才不会让衣服被工厂里的烟尘污染时被看出来。
而色调的单一并不会阻挡他追求时尚。
他每次出场的蓝色衣服面料都有所不同,并且主打一个“看似随意”的舒适感。
反观盖茨比,每时每刻都力求板正有型,领带扎到喘不过气。
自卑的穷小子,欲盖弥彰。
相似的剧情,还出现在了英剧《浴血黑帮》里。
从底层社区混成黑帮头子的汤米(基利安·墨菲 饰),开始注意形象,时常打扮得十分得体。
但当反派黑手党尚格莱特(艾德里安·布罗迪 饰)找到汤米宣战。
他只看了两眼。
就觉得汤米已经输了。
为什么?
尚格莱特只看了两个地方:衣领,袖口。
汤米身上穿着的衬衫,衣领和袖口都是可以拆卸的。
而自己则是一体式的衬衫。
在那个清洗衣物不便的年代,只有真正的有钱人才穿得起它,一件衣服穿脏了、洗坏了都不打紧,再买新的就是。
穷人则只能更换长期露在外面的部分,衣领和袖口。
说到底——
“画框之内,没有什么东西是随机的。”
人靠衣装,况且是拍戏。
一帧画面里的服装,有时不太显眼,但只要它出现,就必定需要起到它该有的作用。
04
一部成功的作品问世,产生的影响往往会在社会中不断生长蔓延。
从银幕诞生,生长为潮流。
还是《出租车司机》。
在电影上映的70年代,正值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
无数年轻人都渴望成为崔维斯这样的人,反战、颓废、迷茫、向往自由与解脱。
同时,随着战争结束,大量军需物资流入民间市场,军装变成了人手一件的必备单品。
于是,军装、牛仔裤、长筒牛仔靴,成为了同志间的身份标志。
渐渐的,这种搭配风格也就变成了左翼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性装扮。
从名人到普通人,纷纷跟随。
披头士乐队的约翰·列侬、美国作家威廉·巴勒斯、导演伍迪·艾伦,甚至多年以后的许多电影作品里,也会有这款衣服出镜。
直到今天,依旧占有时尚的一席之地。
△ 《一见钟情》《再见列宁》《超凡蜘蛛侠》
又比如《安妮·霍尔》。
大众知名度不高,但它几乎是时尚界的“圣经”。
上个世纪中后期,大众意识里的男装和女装还有着明显区分。
直到1977年,这部电影上映。
戴安·基顿在影片里时而穿着超大号男士西装外套、阔腿裤,时而打上领带,将男士西装背心外穿,戴着宽檐礼帽。
而这些服装,都是来自基顿本人的衣柜,她只是在银幕上做自己。
这种随性洒脱的中性风格引起了都市年轻女性们的强烈共鸣,全新的穿衣方式,为她们提供了表达自己的自由。
过去几十年之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或许都是来自当初的银幕。
一件衣服。
能从现实去往梦幻,又能从梦幻回到现实里。
这正是它能被称为艺术的原因。
王家卫的好伙伴,长期担任美术指导的张叔平曾说:
“通常,戏服的生命很短,有些戏服的生命是电影里的一个背影镜头,是为了捕捉角色灵魂而出现的工具。”
上面这句话。
有的人,只看见了“工具”,却忘记了“灵魂”。
有人总觉得一部影视作品的表达,服装往往并不是必需品。
他们更去关注“人做了什么”,而不是“人穿了什么”。
曾有个历史上烧了最多钱,也赔了很多钱的电影。
花了那么多钱,最后竟让埃及艳后,穿着现代才有的金属丝质长袍。
而我们可能也不会吐槽,一部背景在1900年代,宣称在服化道下足了功夫的电影。
却在大银幕上暴露了现代机器缝线的西装,和60年后才被发明的塑料纽扣。
都是不符合史实,都是一闪而过的画面。
可原本,在这些影像中的特定一刻,服装也会被灌注血液,获得生命。
让电影多一张嘴巴——去探索更多表达的可能性。
让你多一双眼睛——去发现了作品中更多可解读、可讨论的空间。
是的,通常它们只存在于一瞬之间。
但这些瞬间,却是继承了无数个瞬间的文化基因才缝制而成。
它们本应该被看见,被记住。
哪怕只是一个背影。
背影中,也装着灵魂。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