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果然不出所料。
啥事呢?在三月份飞鹤发布12亿生育补贴后,向善财经在《飞鹤一出手就是12个小目标:伊利、蒙牛们啥时候跟进?》中就评价到:
这不也就半个多月,预测成为现实。
在飞鹤之后,伊利发公告,16亿生育补贴来了,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可领取不少于1600元的生育补贴,除物质补贴外,伊利还提供从孕期到孩子3岁的全周期服务,如孕期健康管理服务、定制化知识服务,以及母婴专家咨询服务等,全方位护航婴幼儿健康成长。
相比飞鹤,每户最低多了100,总金额多了4亿,伊利当大哥的,只能说干的漂亮,也就半个月左右,果断跟上了。
那么问题来了,再预测一下,下一位是谁?
蒙牛距离生育补贴,就差一个官宣?
先说结论:蒙牛。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有可能跟进的非乳业的“二哥”蒙牛莫属。
为啥呢?
一是从企业的规模看,伊利之下,蒙牛最大。
据天眼查APP显示,蒙牛虽然利润下滑,但是近三年的营收规模一直在900亿左右,仅次于伊利,货币资金方面,蒙牛最新数据是飞鹤的近两倍173.39亿,新希望的货币资金和飞鹤差不多,截止24年三季度是94.85亿。
在双寡头的格局下,新希望,君乐宝,光明乳业这样的企业大概率会按座次排位,一个一个的出来进行补贴。
这符合商业逻辑,也符合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礼节。
这事儿本就是自发的市场行为,头部们有实力(money)尝试这样的补贴政策,十多个亿相比过往赚兜里的,洒洒水。
二线的企业的资本积累实力稍差,需要观察效果,也要看比自己规模大的企业补贴具体数额。
举个例子,经常应酬的朋友们,应该了解,攒局的热场之后,定调的肯定是桌上地位最高的那个,然后依次往下,这是礼。
再举一个近期具体事例,在京东给小哥们交五险一金之后,最快反应跟进的就是美团,随后才是饿了么。
再看现在的生育补贴,情况是有个“显眼包”出来开了个头,大哥伊利定了个基调,往下需要出来表态的自然而然的就是蒙牛了。
二是社会责任
在人口爆发式的增长之后,世纪初,可以说最能享受到人口红利的,就是这些消费类的乳企了。
很简单,孩子们都要吃饭,都要成长,中国人向来是苦自己都不能苦孩子,在教育和营养方面是极其愿意投入的,但是高投入下,根据经济学原理,人口就不会一直高速增长。
先说教育,过去的新东方,学而思们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抓住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一节课几百上千的,家长们不得不报名,机构们赚的心安理得。
最后的结果都看到了,国家出面减负,双减来了。
在吃上面,过去吃饱就行了,现在是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奶渐渐地变成基建了,与之对应的,企业们也得到了足够丰厚的回报和利润。
加上近两年,国家一直在鼓励生育,不少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的生育补贴政策。
过去企业响应号召,是在企业内部层面,比如携程,早在23年,针对服务企业三年以上的老员工,只要生孩子,就有每年一万的补贴,到五岁结束。
如今,民营企业飞鹤,伊利都出来在整个社会的纬度助推人口增长,作为国企的蒙牛更应该及时跟上,从这个角度上,在飞鹤之后最先发布补贴反而应该是蒙牛而不是伊利。
所以,无论是能力,还是态度,下一个跟进的都应该是蒙牛。
下一个是谁预测完毕,那金额是多少呢?在向善财经内部的讨论中,有两个猜测方向:
一是12-16亿之间。
这个猜测合乎之前以规模定位次的看法,蒙牛虽然是双寡头之一,但是无论营收规模,还是盈利能力,和第一都差点意思。
所以低于16亿,没有任何的舆论压力,潜台词:24年我挣得也不多,都快亏了,15个亿挺够意思了。
高于12亿概率也比较大,作为综合类巨头,和垂类巨头相比,过去的红利吃的还是要更多一些,资本积累也更多些,从整个乳业来看,蒙牛当二哥的,比飞鹤12亿低那面子上也无光啊。
所以这个猜测本质是要比伊利低,比飞鹤高,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第二个猜测是17亿。
17亿,如果后面大家都不加码的话(大概率也不会加),这个数就是市面上最高的了,压过行业第一的伊利一头,一个亿的金额对巨头来讲也不高,性价比拉满。
这个依据是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广告上,蒙牛伊利方也是你争我赶,如今,更多的补贴,也意味着能触达到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无论是哪种可能(当然也有可能不跟进或者低于12亿),蒙牛都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形势。
这就是后出牌的优势,战略角度讲,金额只要不低于12亿,无论是社会舆情还是业内评价都不会低。
只不过,从猜测的链条上看,虽然于情于理蒙牛大概率会跟上补贴政策,但具体还要看蒙牛管理层的态度了。
但是,如果真跟进的话,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这事儿有点尴尬,江湖地位颇高的蒙牛,像是被架到这了,有苦难言。
婴配奶粉:蒙牛的痛,高飞的苦?
为啥是有苦难言?
苦就苦在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上市公司,哪怕是国企,做公益,也得为股东负责,做公益你也得有回报,蒙牛和伊利、飞鹤相比,这个钱能回来的难度不小。
从公告看,双方的补贴对象都是孕期家庭,这部分补贴的流向自然就走向了奶粉,从飞鹤的实施上看也是如此。
看营收结构,蒙牛的奶粉收入远远不及这二位,2024年全年,收入是33.2亿。
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23年275.98亿,24年上半年145.09亿,飞鹤就不用说了,也是高于蒙牛。
也就是说伊利,飞鹤的16亿,12亿,相对于奶粉业务200多亿的营收,占比也就大约5%,而且把这部分补贴想象广告费,大概率是会有收获的。
拿飞鹤举例,虽然投入了12个亿,可作为奶粉行业国内的TOP1,仅2023年的销售费用就有67个亿,广告部分哪怕只按10%的比例算,12个亿不过就是两年的投入,更何况这个比例已经是极端的低了。
那么,在营销费用高企,现金流健康的情况下,这12个亿,十分精准的触达了未来的客户们,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些未来的客户。
那对企业来说完全是值得的,甚至可能远远超出投广告的效果。
具体实施上,在上个月,向善财经在《飞鹤一出手就是12个小目标:伊利、蒙牛们啥时候跟进?》中这样写到:
事实上,飞鹤也是这样做的,补贴主要以实物兑换券的形式发放,包括1罐孕妇奶粉和5罐750g的星飞帆卓睿奶粉。
作为孕期的家庭,奶粉肯定不是一次性的消费,5罐往多了说只够孩子喝个一两个月。
不要小看幼儿,小朋友也有口味依赖,敢换我就敢哭给你看,所以只要产品好,宝妈们后续都会复购。
那奶粉只有33.2亿营收规模的蒙牛,补贴的带来的盈利效果能不能达到伊利、飞鹤的水准呢?说实话挺难的。
在假设补贴是广告费的这个条件下,蒙牛假如和飞鹤一样是12亿,那么这个补贴(广告费用)的力度,虽然相比总营收不高。
但是把奶粉业务单拎出来,补贴约占奶粉板块收入的27%,这么高的投入,可能真就是做慈善了。
但是你不跟,别人靠补贴获客,你没有,就等于白白放弃了这个机会,此消彼长下,本就不高的奶粉业务只会雪上加霜。
有因必有果,如今的尴尬局面,和过去掉队的奶粉业务不无关系。
就在2024年,通过对贝拉米、现代牧业近年来的经营状况、财务表现,计提了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减值金额预计38亿元—40亿元。
虽然商誉的靴子已经落地,但是这个现象也是蒙牛整个奶粉发展史的缩影。
蒙牛过去想要通过收购来发展奶粉业务,但是一直不得要领,据统计,2017-2023年,蒙牛对外收购所动用的金额超过100亿元。
唯一做的还不错的君乐宝也因为种种原因出掉了,如今正在准备IPO,雅士利、贝拉米的结局都不算好。
整个奶粉产品的营收规模也从19年的78亿多到现在的33亿多,腰斩有余,当然,这主要是前任卢敏放的锅,也是高飞头疼的地方。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事儿是挑战,也是破局的契机。
正如上文讲到,只要产品好,宝妈们后续都会复购,一定程度上讲,在补贴这个事上,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消费者不管你是哪个品牌,你愿意给我肯定收着,都是Good money,大企业的机会是相等的。
这个时候,是蒙牛在奶粉业务上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虽然前面说到,做起来并不容易,但蒙牛无论是品牌还是产能,都有瞬间起势的可能性,就看高飞的团队如何把握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