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流行词“小镇做题家”,原本形容出身普通,通过高强度应试训练,最后考入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是中国应试教育体系的受益者,同时也因资源、眼界、人脉等限制,走上社会后往往陷入发展瓶颈。
梁文锋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种舆论风向。有文章感谢“小镇做题家”的死磕,并称“小镇做题家”是国家的财富。还有文章将梁文锋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应试教育的胜利,称他把应试教育锻造的底层思维,“转化为颠覆全球AI格局的创新势能”。
梁文锋来自小镇,是出色的做题家,但他与刻板印象中的小镇做题家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他可以算作小镇做题家,但他的成功不是因为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指出身小城镇或农村、通过高强度应试训练考入名校或获得高学历的群体,但他们在综合素质、社会资源、视野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他们家庭资源有限,缺乏一线城市学生的课外拓展(如国际交流、兴趣培养),以刷题、猜题为追求,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他们在具有明确规定赛场的升学竞争中表现出色,但能力和学识高度特化为“做题能力”。进入名校或职场后,可能因视野局限、社交能力不足或资源匮乏而面临落差。他们容易被贴上“只会考试”、“缺乏创造力”等标签,引发自我认同焦虑。
最主要的是:小镇做题家的主要动力可能来自于“逃出小镇”,而不是对学习或者科学的热爱。
但梁文锋在初中时就学完了高中数学或许还可以看做超前的小镇做题家,但热衷制作航空、航海模型,这就不是刻板印象中小镇做题家的所为了,因为这与通过考试“跳龙门”没关系。
他在深度求索的招聘中,坚持“热爱和好奇心”,看中“做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的品质,更是超出小镇做题家的境界。
他只是出生小镇,善做题,但不是小镇做题家。他有理想,有主见,有眼界,有追求。小镇和做题对他是despite of,而不是because of。对了,真小镇做题家会立刻指出,despite of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应该是despite。但在现实的英语世界里,despite of用得满天飞,语法上正确与否没人在乎。
他的主见和追求还体现在毕业后不去互联网大厂求一杯羹,而是闯入量化交易的深海。以后创业幻方量化,赚到第一桶金后,换道二次创业深度求索。他的敏锐、追求、果敢是小镇做题家的对立面。
小镇做题家的激情和追求在于“逃出小镇、越过龙门”。他们并无明确的爱好和追求,他们的学习是功利的,思维方式也容易为解题套路和标准答案所困。换句话说,他们很刻苦,但刻苦的动力来自“人生本来就是苦难行军”,而不是对真知或者爱好的激情和追求。他们习惯于通过套路寻找标准答案,而对创造性思维畏惧不前或者不屑一顾。这里面有缺乏家庭资源和周围环境的因素,也有背负家庭和个人期望的包袱的功利驱动:“别想没用的”。他们在题海战术中追求分数至上,参加竞赛角逐只为奖状加分,大学选择专业优先考虑“稳定、好就业”。他们没有错,但他们中出不了梁文锋。
他们或许在人生路上遇到高人点拨,从此走上不同的路。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偏离小镇做题家本来的轨迹的。
梁文峰也有小镇做题家没有的眼界。他指出:创新是信念问题。中国公司过去习惯用别人的技术创新来做应用变现,但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
说这话的人很多,但去做的人太少。放弃已经走通的发财路,去趟荆棘之路,只为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更是少之又少。这才是梁文峰。
梁文锋可以说是“小镇做题家也能成大事”的典范,但他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小镇做题家。别搞错了。
这不是说小镇上刻苦学习的人没有希望了。一点不是。但在鼓励小镇学子勤奋刻苦的时候,也应该鼓励他们的激情和梦想。只是梦想“赚大钱”是不行的,获得什么身份也只是标签而不是梦想,做成一些值得旁人和后人称道的事才是才是真梦想。
美国教育有“只鼓励学生梦想,不教授如何实现”的问题,中国教育有“只教授如何实现,不鼓励学生梦想”的问题。需要相向而行一下。中国需要梁文锋这样不是小镇做题家的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是一种心态,不是身世。在大城市里长大,同样可以有小镇做题家的心态,实际上很多。他们倒是不“逃出小镇”了,但读书还是为了“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