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我小时候采茶,一天五六斤还是轻松的,就是累,一天下来腰都要断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大火柴已被淘汰打火机来也

你说的也忒邪乎了,来,坐在草堆上,让俺给你讲那过去的事情~~~

八十年代以前,我们这过年人口多的、亲戚多的都是买半衫猪,一两个猪头,两挂下水,炖肉都是炖出十好几大碗方子肉、还有片肉也是;已备正月来且(qie唐山方言)拜年时享用,当年招待亲戚朋友桌上必须必备方子肉(红烧肉)和蒸花椒肉,这是有历史传承的,即便是在相对不太富裕的冀东农村也没有例外的。

有人会问了:那个年代不是凭票供应吗?我悄悄地告诉你啊,都是从农村买来的。别告诉别人啊。

再说猪头,猪头能制成好几个好几道凉菜,第一最受欢迎的是一副猪耳朵,第二就是猪舌头,第三是猪缸子,最后就是猪头肉了,都是坐桌必备下酒凉菜。

接下来咱说说啥是红白下水?我告你们吧:红下水包括,猪心、猪肝、猪肺;白下水呢自然就是:猪肚、和猪大肠猪小肠和大肠头了,在七十年代以前这些个下水要比猪肉便宜多了,才两三毛钱一斤,大猪爪子也是这个价,都不要票;现在恰恰相反了。

那时候过年可热闹了,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炖鱼炖肉了,炒花生、炒瓜子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香味扑鼻,这可谓——万里飘香~

大人小孩人人都荡漾在快乐氛围之中,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笑容,对过年的企盼溢于言表~

好怀念那个美好时代呀,看看如今过年那个冷清,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倍感失望~~~

我说的这些肯定会有人不信,六七十年代怎么可能去农村买肉呢?我告诉你们吧,我们大院是运输公司工房,大部分工人都是开卡车和长途客车司机,当然不是那个招人揍的“则连司机”,这些卡车就是给农村运煤和其他工业品的,也把农村的蔬菜粮食蔬菜运回城市,农民见到这些司机师傅都很热情的,生产队、公社会主动把农村的农产品猪肉啥的卖给他们,以示感谢;尤其是到渔业地区运输,渔民领导会送给司机很多海产品的,有的连钱都不要,你比如说:皮皮虾、麻酣子、各种贝类啥的;你没听说过那时描述最好的工作就是:听诊器、方向盘吗?,当然了,其它职业的工人就没这个条件那就十分自然了。

北方很多地区正餐团圆饭都是在中午,讲究八凉八热四大碗,凉菜炒菜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决定,但是这四大碗必须有:红烧块肉,蒸花椒肉,红烧鱼和红烧丸子。晚上吃饺子只是个仪式,基本上吃的是中午的剩菜。 

 北方的饺子馆也很普遍,一般大饭店也都有,作为主食很受欢迎,有的人还喜欢喝酒就饺子,常言道: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在六七十年代,上班的出差的为了节省时间一般都是找个小饺子馆解决就餐为题,既省时,又菜饭的都有了,还省钱,所以饺子在北方颇受欢迎是很有道理的。     

 七十年代,小饭店鲜肉馅水饺两毛钱十四个贵吗?其实现在觉得很便宜,但是折合成如今币值并不贱; 虽然说那时都是土猪肉,今天这种猪肉的价格比饲料猪高很多,即便是两毛钱十四个,在当时也不是人人天天能吃得起。

那时候大海螃蟹才两毛一斤,大黄鱼也就三毛一斤,那时俺最爱吃大米饭就炖黄花鱼,一次可以吃四大碗米饭,还没吃饱的赶脚,时间久远到今天也是余味无穷,可惜吃不起了,只剩下回味了~

唐山春节必备——花椒肉

500

八十年代以前就当是七十年代吧。那时的运输公司确实是个极好的单位。当时听说铁路、公安、粮食部门好,把运输公司给漏掉了。与现在不同,那时的车辆极少,武汉长江大桥上汽车都是稀稀拉拉的,甚至人力板车数量也不少(帮着拉板车上桥是个好活)。那时的运输公司比现在烟草公司还牛,至少相当于跨国航空公司。

作为普通市民,我自己对春节印象只是粮店多了半斤糍粑(少了半斤米),半斤花生,半斤酥糖或杂糖或京果,一俩香油;有武汉同学家里过春节比较重视,必备排骨藕汤和腊肉炒菜苔,已经很奢侈了;有个工厂师傅炫耀自己,某年春节,正好兄弟搞了一条30斤的大鱼,哥俩一人一半,过了个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