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

作者丨安晓

编辑丨坚果

封面来源丨Unsplash

\"

已是春光明媚的四月,但对于整个预制菜行业来说,似乎还没有感受到融融的暖意。

2025年前三个月,关于预制菜相关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寥寥无几,几乎已经再难看到头部企业和知名VC再向这一领域押下重注。

上个月的315,预制菜果然没让人“失望”,又又“光荣”上榜。某头部连锁餐饮品牌因预制菜相关的“菌落超标”问题,被市场监管部门重罚,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行业脸上,也再次精准砸中了消费者那颗对预制菜本就脆弱的小心脏。

部分预制菜头部企业的日子更是不太好过,顶着“中国预制菜之王”光环的安井食品,在预制菜概念大火的2021年,其A股市值一度达到约680亿元,但如今已跌去了450亿,净利润也在逐年走低。

曾经,预制菜被捧上神坛,顶着“解放双手”、“厨房革命”的光环,被资本吹上万亿风口,号称是打工人的“续命神器”。可如今,当“科技与狠活”的标签被牢牢贴上,预制菜这盘“大餐”,似乎还没完全“熟透”,就先凉了半截。

每一次“翻车”事件,都在对这个行业进行灵魂拷问:这盘被资本催熟的“大餐”,究竟还要在我们的餐桌上横行多久?

1

万亿风口说停就停?

预制菜赛道曾几何时何其疯狂。新品牌拿着PPT就能融资,老牌食品厂all in转型,连做互联网的、搞地产的都想跨界捞一笔。融资拿到手软,产业园遍地开花,仿佛谁不沾点预制菜,就要被时代抛弃。

2022年,趣店创始人罗敏豪掷数亿直播带货,以“上市公司 CEO 卖菜”的概念和“一分钱抢酸菜鱼”的噱头切入预制菜领域,邀请傅首尔和贾乃亮相继上场进行吃播带货,扬言要帮宝妈“轻松月入过万”,结果呢?“一分钱加盟”的糖衣炮弹,内核还是熟悉的“校园贷”,最终在一片骂声中草草收场,留下一地鸡毛和无数被割的韭菜。

500

这不过是当年狂热景象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1、2022年每年都有超过30起的投融资事件涌入,把这个赛道烧得虚火上升,市场一片“繁荣”。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句词用来形容近两年的预制菜行业,再贴切不过。尤其在2024年,预制菜行业更是经历了一场“速冻”。

年初一记“槽头肉”重拳,直接把消费者的信任打出了内伤。想想那些未经处理、带着淋巴结和甲状腺的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了碗里的梅菜扣肉,是不是瞬间反胃?315晚会曝光后,涉事企业被查封罚款,但这信任的窟窿,谁来补?

紧接着,“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更是闹得沸沸扬扬,舆论汹汹,教育部最终下场定调“不宜推广”,等于给这股邪火盖上了盖子。

资本的嗅觉最灵敏,一看苗头不对,跑得比谁都快。

2024年截至12月中,预制菜行业融资事件骤降到两位数以内,说是“膝盖斩”都算客气。二级市场更是哀鸿遍野,截至2024年底,A股44家预制菜概念股,总市值较年初蒸发近750亿元。

500

场上的玩家,在2024年更是水深火热。曾经的“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营收净利双杀、加盟商跑路只是缩影;手握大客户的千味央厨,净利润同比暴跌超四成;即便是“优等生”安井食品也大跌超三分之一,增速也明显放缓;惠发食品、海欣食品更是“伤筋动骨”,净利润同比跌幅分别高达惊人的超320%和700%,简直是自由落体。

至于那些本就根基不稳的中小品牌,更是挣扎在生死线上。行业的“造富神话”戛然而止,集体进入“渡劫”模式。

2

谁在为预制菜买单

预制菜这股寒气,首先吹向了它的“衣食父母”——餐饮B端。

过去,为了在内卷的餐饮市场活下去,追求极致的降本增效,连锁餐厅几乎把预制菜供奉起来,毕竟它实打实地贡献了超过八成的收入。有媒体曾卧底知名连锁餐厅“绿茶”,发现连招牌的“面包诱惑”都是统一配送、到店加热,甚至还出现过长绿毛的食安事故。

但现在,消费者不干了,大家花钱进馆子,图的就是那口新鲜热乎的“锅气”,结果吃到的却是加热包,“花着现炒的钱,吃着工厂的饭,这不纯纯‘背刺’吗?”这种被糊弄的感觉,让食客们怨声载道。

求生欲极强的餐厅老板们嗅到了危险信号。南城香、兰湘子等品牌高调宣布“拒绝预制菜!”,恨不得在脑门上刻字自证清白。乡村基、老乡鸡默默减少预制菜单。甚至还冒出了个“反预制菜联盟”,直接跟行业“硬刚”。

500

不过,完全杜绝预制(尤其是半成品预制)对很多连锁品牌来说几乎不可能。所谓的“拒绝”,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营销表演,用以安抚焦虑的消费者。美团上激增的“非预制菜餐厅”标签,背后有多少是真材实料,又有多少是“皇帝的新衣”?

吊诡的是,在餐厅被口诛笔伐的同时,预制菜在家庭C端市场,却生生刷了一波存在感。

尤其是在特定的场景下,比如节假日家宴,或者工作忙碌的周间晚餐。“自己做佛跳墙?想都不敢想,买个预制菜方便多了!”对于不擅厨艺、或者时间极其宝贵的年轻人来说,预制菜提供了一种“妥协”的解决方案,像盆菜这类准备起来能要人半条命的大菜,预制版本的畅销,正说明了它在特定痛点下的“真香”定律。

预制菜年夜饭销售额如今依旧保持增长,盒马等平台的年菜销量增幅可观,也都说明了其在特定需求下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即便是C端市场,消费者的满意度也并不乐观。有报告显示,超六成消费者骨子里还是“现炒党”。艾媒咨询数据也曾指出,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总体满意度仅为52%。在八大食品品类中,预制菜的“安全”满意度直接垫底,仅为可怜的16.62%,连及格线都摸不到。

一边是图省事捏着鼻子下单,一边是对口感和安全的深深疑虑,这种“爱恨交织”的分裂状态,恰恰是预制菜当下尴尬处境的真实写照。

3

难解的添加剂焦虑

预制菜的争议,说到底,还是工业化逻辑与传统饮食文化、现代健康焦虑的激烈碰撞。

没有“锅气”,中餐还叫中餐吗?“锅气”,这个玄妙又令人着迷的词,是中餐的灵魂所在。但预制菜,经历了中央厨房的标准化调味、漫长的冷冻或冷藏运输、终端的简单复热,早已失去了猛火快炒带来的焦香和鲜活。

绿叶菜的色泽黯淡、肉质的僵硬干柴、味道的千篇一律且往往过咸过油……“吃起来像罐头”,这绝非个别现象。标准化稳定了下限,但也彻底锁死了上限,阉割了惊喜和风味。

“保质期一年?!这里面得有多少防腐剂!”这恐怕是悬在所有预制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菌落超标、劣质原料、滥用添加剂(尤其是防腐剂)的丑闻层出不穷,一次次把整个行业钉在“不安全”的耻辱柱上。

500

就算企业拿出“符合国标”当挡箭牌,消费者看到长长的、天书般的配料表,心里也直打鼓。标准的不统一,监管的滞后,让“良币驱逐劣币”成了一句空话,信任被反复碾压。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还是无处不在的“信息差”和被剥夺感。

餐厅用了预制菜,菜单上却绝口不提。超市里的预制菜包装,往往只突出便利性,对加工工艺、添加剂作用含糊其词。消费者付了钱,却连自己吃进嘴里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基本的知情权何在?

这种不透明的操作,不仅无法平息焦虑,反而让消费者觉得“水太深”,将预制菜与“欺骗”、“猫腻”画上等号。

在“添加剂焦虑”和“锅气”执念的双重夹击下,预制菜最终是会通过自我革命赢得一线生机,还是在消费者的集体怨念中,彻底沦为餐桌上的“明日黄花”?留给预制菜自证清白的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