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谙交易之道的商人总统,川普将关税政策化作其政治博弈的核心利器。首个任期内,他虽已搭建起贸易战的框架,但疫情中断了这一战略的推进,2020年选举失利更让其贸易议程暂时搁置。再次入主白宫后,他迅速重启战火,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值得深入探究。
川普十分明白地缘政治的制衡规律。他清楚,任何重大国际冲突都会分散战略资源,因此在重启贸易战前,优先主导俄乌停火谈判、巴以冲突调解及伊核问题磋商。这些外交动作并非旨在达成实质性协议,而是通过维持谈判进程,将潜在地缘政治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避免其演变为干扰贸易战推进的变量。待外围局势趋于稳定,他便可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川普曾撰写《交易的艺术》,这是他几十年商海沉浮的经验总结。商场上的成功,让他将这套法则奉为圭臬、人生信条。从政后,他将这种经验直接移植到外交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交易型外交”。因此,要剖析他对中国新一轮贸易战的策略,就需从交易的艺术入手。
这一策略的首要步骤,是打破现有秩序,让该领域陷入混乱。在川普看来,稳定的贸易格局缺乏战略弹性,唯有制造动荡,才能创造重构规则的机会。美国凭借其制度优势,具备在混乱中保持战略定力的能力——即便动荡波及自身,也能通过政策调整迅速恢复稳定。这种不对称优势使其敢于采取激进手段重塑国际秩序。
其次,制造混乱的关键在于实施极限施压策略。川普政府选择以非常规手段打破既有国际经贸秩序,其操作路径极具破坏性:通过无差别扩大关税打击面,将传统盟友与地缘政治对手一并纳入施压范围,这种突破常规的做法本质上是对既有国际经贸规则的系统性解构。从历史形成的关税结构看,各国税率体系本是经过长期谈判形成的利益平衡点,例如农业领域的高关税旨在保护国内脆弱产业,而工业制成品关税让步则对应着市场开放承诺,这种精密的平衡机制被川普政府以休克疗法强行打破。
在具体操作层面,川普团队展现出对传统外交程序的漠视。他们绕过常规谈判渠道,采用“短平快”的战术动作——既不顾及WTO框架下的协商机制,也无视传统盟友的豁免诉求,这种非对称施压造成双重战略效果:一方面迫使各国重新评估对美贸易依赖度,另一方面通过制造集体性政策焦虑削弱国际协调基础。特别是针对长期享受低关税待遇的盟友体系,突然加征的惩罚性关税,使这些缺乏危机应对机制的国家陷入政策瘫痪。
这种极限施压策略暗藏玄机。当全球产业链因关税震荡产生连锁反应时,川普政府巧妙利用各国政策时差:小国因决策机制灵活被迫率先调整立场,这种示范效应又加剧其他国家的焦虑情绪。而民选政府受制于选票政治,往往陷入“反抗恐遭报复,妥协又显软弱”的两难困境,这种制度性弱点被美国精准捕捉并加以利用。更值得警惕的是,川普团队通过交替使用关税大棒与谈判诱饵,持续测试各国政策弹性,这种压力测试、反馈调整的循环机制,本质上是在动态校准全球产业链的断裂临界点。
极限施压必然不会成为终局,因为压迫愈甚,反抗愈烈,这是国际博弈的铁律。当关税霸凌触及各国核心利益时,必然催生强有力的反制力量。以中国为例,面对首轮关税冲击即实施精准对等反制,在后续加码过程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展现出“不避锋芒、寸土不让”的斗争姿态;欧盟虽因决策机制复杂初期略显被动,但在压力倒逼下迅速完成立场整合,形成统一反制阵线。川普团队显然预料到反制必然出现,其策略设计本就包含动态调整空间:既未天真以为首轮关税清单能令各国俯首,也不奢望单轮施压即可全胜。他们深谙压迫、反抗、再压迫的博弈逻辑,将关税调整视为持续试探各国底线的战略工具,而非一劳永逸的终极方案。
于是,川普开始释放烟幕弹,抛出一些看似缓和、实则暗藏玄机的谈判信号,试探国际社会的反应。部分国家误以为迎来转机,或暗自庆幸有机可乘,纷纷主动寻求关税豁免谈判。殊不知,这种积极回应本身已落入美国预设的战略陷阱——只要各国坐上谈判桌,美国便掌握主动权。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国表态不会实施对等报复性关税,这等于默认美国有权全面加征10%基础关税。需知在以往,任何1%的关税上调都需历经艰难博弈,皆因各国特定产业背后盘踞着庞大利益集团,政客们轻易不敢触动这些传统票仓。但如今面对美国施压,部分国家选择顺势妥协,转而安抚国内选民:“他国既已让步,我等亦当顾全大局”。至于那些被额外加征重税的国家,虽明知10%普惠关税减免无望,仍试图通过谈判争取更优惠待遇。若能在关税减免幅度上超越他国,便可向国内民众宣称“外交胜利”,将损失包装为“必要牺牲”。这种集体性谈判妥协,实质上已让美国不战而获战略主动权。
然而,美国战略打击的重点始终锚定中国与欧盟。毕竟收割小经济体虽能得逞,但战略收益有限,不过聊胜于无。川普政府“擒王”之道,将主要火力集中于中欧两大经济体:欧盟虽为与美国体量相当的松散联盟,却也是谈判桌上的老练棋手,其内部27国产业结构各异,利益诉求难以统一。当美国关税大棒挥向欧洲时,那些受冲击严重的成员国往往坚决抵制对等反制,导致欧盟决策层在形成统一立场时举步维艰。这种结构性矛盾让美国意识到,即便通过利益让渡拉拢部分欧盟国家,也难以构建足以制衡中国的联合阵线——欧洲从“关税联盟”中获得的利益,远不足以抵消与中国对抗的潜在损失。
两害相权取其轻,川普团队最终将战略支点转向中国。在他们看来,中国决策体系的高效性恰是实现“速胜”的关键:当美国将关税税率逐步推高至145%的极端水平时,既是在测试中国产业链韧性,也是在探测中美经贸关系的临界点。每当市场出现负反馈(如美股震荡、美债收益率攀升),美国便策略性释放调整信号,观察中国是否会让步。但中国展现的战略定力彻底打破了这种试探逻辑——面对关税施压既未慌乱阵脚,也未被局部让步诱饵迷惑,这种“以静制动”的应对模式,让美国精心设计的压力反馈调整机制失去效用。
在这场关税拉锯战中,美国不断试错、反复调整策略,其本质是通过压力测试持续探测市场反应与各国底线,最终目标仍是攫取最大化利益。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交易对象。面对美式博弈,中国展现的战略定力,既是基于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厚底气,也是应对霸权挑衅的既定战略,更是历经多轮交锋后形成的“去依附”能力。川普政府“进三退一”的战术表演,在中国战略定力面前不过是徒劳的杂音。无论选择对抗还是谈判,中国始终保持着“谈必对等、打必彻底”的原则立场:若要对话,美方必须展现诚意;若要挑衅,中方必将奉陪到底。当美国沉迷于“交易艺术”的战术投机时,中国展现的正是“大道至简”的战略清醒。
历史终将证明,交易的艺术,在大国的定力面前,是无效而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