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个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理想汽车曾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头顶“利润王”的光环,享受着市场的赞誉与资本的追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明星似乎正在失去它的光芒,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500

2024年的财报,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理想汽车的身上。虽然归母净利润仍然高达80亿元人民币,但相比2023年的118亿元,足足缩水了近38亿元,同比下滑31.9%。这一数字,无疑是对理想汽车现状的最好注解——利润暴跌,光环不再。

销量增长与利润下滑之间的反差,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理想汽车全年交付量达到了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这本应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成绩。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净利润的暴跌和单车收入的断崖式下跌。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骤降至28万元,缩水12.5%。这种“以价换量”的打法,虽然短期内撑起了销量,但却像慢性毒药一样,悄然侵蚀着理想汽车的盈利根基。

更为严重的是,理想汽车在纯电转型上的失败,更是让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MEGA纯电旗舰车型的失利,不仅让理想汽车错失了高端市场的机会,更让其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打击。外界“殡葬车”的负面标签与高昂定价形成恶性共振,直接重创了品牌溢价。而原定年内推出的i8、i6纯电SUV也被迫推迟,错过了与特斯拉、蔚来等竞争对手正面交锋的黄金窗口。

技术投入的尴尬回报,也是理想汽车面临的一大困境。虽然理想汽车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智能驾驶系统的实际使用率却远低于竞争对手,而与合作方宣传的芯片算力更是大相径庭。智能驾驶系统被CEO李想自嘲为“猴子开车”,用户实际使用率不足20%,远低于小鹏NGP的45%和蔚来NOP的38%。这种技术投入产出失衡的情况,不仅让股东们心凉半截,更让理想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增程基本盘的动摇,更是让理想汽车的困境雪上加霜。曾经,理想汽车靠增程式技术锁定了30万-50万元的家庭市场,但如今,这一市场却被竞争对手纷纷蚕食。问界、零跑等品牌的强势崛起,让理想汽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而为了应对竞争,理想汽车不得不降价应战,结果却是销售费用暴增,利润被无情吞噬。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是对理想汽车现状的最好证明。港股全年暴跌36.13%,市值缩水超1200亿港元;美股回撤幅度一度达62.5%,机构持仓从68%降至52%。据港交所权益披露信息显示,2024年12月18日,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兼总工程师马东辉减持了9.67万股,按照减持均价大约为11.6美元来算,其减持套现超810万元。与此同时,CFO李铁减持了40万股,其单次套现金额约为3360万元。高管团队的减持动作,更是让资本闻风而逃,股价断崖式下跌。这场信任危机,不仅让理想汽车失去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更让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车的大股东王兴在2024年还曾多次出售理想汽车股权。据了解,在2024年3月26至28日,王兴连续三个交易日减持理想汽车,合共减持该公司416.23万股,持股比例由21.76%降至21.53%,累计套现超过5亿港元。而且,2023年9月12日-2023年9月15日,王兴也曾减持理想汽车股票,累计减持194.79万股。

综上所述,理想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从“利润王”到危机四伏,理想汽车的陨落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理想汽车不能在纯电技术和智能化上取得突破,不能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和青睐,那么这场危机恐怕只是更大危机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