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浒山,这座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的重要城镇,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蓬勃的现代发展而闻名。从滨水之山到现代化城镇,浒山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正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浒山的历史沉淀

浒山之名源于城北的浒山,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前。当时,浒山尚为海中的一座岛屿,因滨水而得名“浒”,故而被称作浒山。据史料记载,早在宋初,便已有人类在此居住,开启了这片土地的人文篇章。

明代风云:浒山所城的崛起与变迁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抵御倭寇的侵扰掠夺,信国公汤和肩负起巡视海防的重任,当他登上浒山之巅,一番勘察后,划定了方圆十里的范围,命千户刘巧住于余姚县东北梅川一都的浒山南麓监筑所城。此城因附近有浒山、乌山、眉山三座山,故而得名三山所城。

这座所城的修筑,严格遵循了当时的军事防御标准,周长三里一百一十步,高一丈六尺,设有陆门四座、水门一座,月楼、角楼、女墙、兵马司厅、吊桥、敌楼、更楼、窝铺、瞭望台等防御设施一应俱全,城外的濠沟深一丈三尺,宽三丈八尺,周长六百六十丈,构成了一个坚固的御倭城池体系,成为了当地抵御外敌的重要堡垒。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城的军事功能不断完善和强化。到了明永乐年间,城高增加了六尺,址厚达四丈五尺,进一步增强了防御能力。并且在所城北高城上修建了中军楼,使其在军事指挥和瞭望方面更加便利和高效,成为了当地军事防御的核心建筑之一。

浒山的现代发展

民国19年,设置浒山镇。1954年县域调整后,浒山镇作为慈溪市政治、文化、行政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初具雏形。1988年撤县设市,市城建部门委托同济大学设计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建成区区域面积为10平方公里,人口为5万人。

中心城区改造提升

浒山街道作为核心区之一,中心城区改造提升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浒山是慈溪城市的发祥地,经过500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围垦、移民为特色的文化底蕴。

浒山是我市城市化程度最高、三产服务业最发达、城市文化底蕴最浓厚、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流动性最大、基础设施最陈旧、建设任务最繁重的区域。全街道除1个村外其余25个是社区;三产服务业占比达95.6%;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万人,是全市平均的5-6倍;区域内拥有4000辆班车的流动量,流动人口达10万人。

浒山的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起点上,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浒山将继续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优势,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同时,浒山也将积极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让古韵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焕发出新的活力。

慈溪浒山,这座古韵今风、历史与现代交融之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