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2025年了,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费3000正常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具体看什么地方的大学,每个地域的消费差异还是有区别的。
不过现今的大学一般都集中在省会或省内较大的城市,我估计按照现在的物价和校园消费文化,一般的情况下,大学生需要2000块钱一个月生活费比较合适。
这个“一般”的情况指吃饭、水费、电费、不太多的社交(同学、同乡人情交往)、基础的生活消耗品(洗漱用品、纸张等卫生用品)、偶尔的零食(饮料小吃等等)、不包含书籍培训费的学习相关费用(材料打印等)其他等等。
如果想要在以上的层次稍微进一步提高,比如有旅游、看看电影、有心仪的异性同学交往、社交面比较丰富,或者校内活动比较多(举个例子,要参加某种选举,你可以穿着自己的平时的衣服以本色面对评委和同学,也可以租一套西装,显得人在形象上比较干练同时在着装礼仪上比较尊重他人,那服装租赁费也是钱。)其他等等,家庭经济条件允许,2000-3000元也可以,不过3000元算是很不错的了。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小圈子的消费习惯的影响,比如舍友间的互动,出去小组活动,同学间的互动。也很重要,大家出去都不点外卖,都从书包里掏出个馒头,那你拿罐自家腌的咸菜出来也不寒碜。如果大家觉得到个小饭店吃饭AA,你说你们去吧,我带了食堂面包,可能多少有些别扭。
如果有些家长按照过去自己的生活消费观念,给1500元一个月,也可以,但就是生活主要局限在食堂-教室-宿舍,社交面会减少些,毕竟人情交往是需要一定资金付出的。
因为当前的环境就是消费主义下的环境,这一代在上大学孩子的就是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校里除了食堂,还有咖啡、奶茶、甜点、健身馆、校外有小吃街、电玩,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某同学在哪儿打卡旅游。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低水平的消费和少社交,恐怕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怨念:“别人都是生活的这么多彩丰富,偏偏我是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消费。”家长给孩子讲当年只要几百块钱就能过一个月,现在家里挣钱多么多么不容易,恐怕多数孩子是听不进去的。人是环境的动物,恐怕孩子还是受校园环境的影响更大。
另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老拿过去说事儿,有时也意义不大。过去鸡蛋2分钱一个的时候,也没见谁家天天吃鸡蛋。
如果家里确实经济上比较紧张,可以鼓励孩子勤工俭学,增加一部分收入也锻炼自己。不要一味从嘴里扣食似的节衣缩食,这种节省我觉得是有些心理成本的。最起码要达到一个随大流的消费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