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越是给中国人设置障碍,就越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韧性。华为、比亚迪和DeepSeek最近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有可能成为关税大战的赢家。--《柏林晨报》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解放日”宣布对中国及多数国家实施新一轮惩罚性关税时,他无疑希望向全球展示“美国优先”的新强硬姿态,但他或许未曾预料到,在这场剑拔弩张的经济博弈中,中国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正在不断巩固其国际经济地位,从长远来看,甚至有可能成为这场关税大战的真正赢家。
首先,中国展现了强有力的即时反击及政策应对能力。在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之后,中国财政部立即以牙还牙,对美国商品同步征收等额关税,并通过限制关键稀土出口和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申诉的方式,全面反制。这显示出中国不仅已摆脱了对美出口的单一依赖,也已具备通过多元工具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综合能力。
其次,中国依靠其较强的产业链掌控力和技术自给能力,为自身筑起了经济“护城河”。《世界报》指出,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自给自足能力已强于欧洲,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人工智能、通信设备等领域,中国企业如比亚迪、华为和新兴企业DeepSeek纷纷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表明,中国已不再只是“世界工厂”,更正迅速蜕变为全球高科技创新的重要原点。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正默默推进促内需、扩外贸的双轮驱动战略,把特朗普的“贸易围堵”视为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契机。中国多年来对经济韧性的提升筹谋已久,在“关键核心技术”“双循环战略”及“国内大循环”建设方面持续部署。面对关税战,中国政府的回应是团结民意、激发民族精神,正如中国网民所戏谑的:“如果可以,特朗普大叔也会对太阳征收关税。”这看似讽刺的一句话,却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外部压力空前统一的心态。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关税政策正促使中国寻找并拉拢新的盟友,打破原有国际格局。《德国电视二台》指出,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部长近期在首尔罕见会面,达成三边贸易合作意向,并同意重启三边自贸协定谈判。这三国在历史问题上长期对立,但在特朗普的孤立主义政策和关税施压下,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迫切性空前高涨。中国正借机提升在亚洲经济中的协调与引领地位,软实力逐步增强。对比之下,美国则因为政策反复,失去了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在内的传统盟友的信任与耐心。
此外,中国还正凭借与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打造一个“去美国化”的全球贸易网络。北京正在以“全球发展倡议”为支点扩展与拉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经济合作。这些地区不仅对中国商品存在巨大需求,也欢迎中国技术和投资的到来。在美国关税高筑墙的同时,中国则在不断打造连接能力强、合作范围广的全球新市场。
诚然,从短期看,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将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在对美出口领域。但正如《柏林晨报》所言:“中国多年来一直在为这种情况做准备”,通过强化技术研发、完善内需市场、优化贸易结构,中国正在以长期主义心态建设更有韧性的经济体系。而美国方面,尽管关税政策初衷在于保护本土产业,却反而导致本国消费者面临物价上涨,制造业担忧供应链中断,甚至引发通胀风险和经济下行隐忧,事实上正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后,美国的关税政策也在全球引发信任危机。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亦感受到冲击。欧盟机械工程、汽车出口等行业同样受到打击。特朗普短视的保护主义令跨国合作陷入不确定,反而让中国有机会一边稳定国内经济,一边作为稳定力量进入更多国际空白地带。
国际博弈中,从来不止于眼前一时之输赢。真正的胜者,是那个能在混乱中重构秩序、在封锁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实现自立的国家。今日之中国,正在展示这种韧性与智慧。在这场关税大战中,或许最大的变数,正是那个被锁定为“最大对手”的中国,最终却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