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女车主事故的悲剧令我深感痛心,也引发了我长时间的思考。针对这起事件,网络舆论主要聚焦在两个维度:一是对智驾技术可靠性的质疑,二是对车辆配置的讨论——有观点指出低配车型本就不以智驾为核心卖点,驾驶者应当充分了解车辆性能后再决定是否启用相关功能。作为行业观察者,我认为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理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应对此次危机。毕竟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智驾技术要么做到极致,否则就可能对品牌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这让我联想到此前对比亚迪的警示:其\"天神之眼\"C版本仅具备高速领航功能,却冠以\"高阶智驾\"之名,这种夸大宣传存在双重风险:既可能误导消费者对功能边界的认知,也可能引发专业人士对品牌诚信的质疑。

作为智能电动车的坚定拥护者,在多年混动车驾驶经验后,我正计划换购智能纯电车型,并将顶级智驾系统作为核心诉求。我深信,真正的自动驾驶技术不仅能提升行车安全,更能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以我家周末出游为例:在依山傍海的南方,蜿蜒的山路与辽阔的海岸线本需全程专注驾驶,但有了高阶智驾,我可以像乘客般欣赏风景、与家人畅聊,抵达目的地时仍保持充沛精力。这种体验让我的生活质量获得质的飞跃。

然而,自月初起B站涌现的大量SU7事故视频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从Pro到Ultra版本,每天都有新事故案例出现——对于保有量约20万的车型而言,这个频率值得警惕。弹幕中\"每日新事故\"的调侃并非空穴来风,有网友整理的事故图集已超30组,我相信事故应该不止这么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事故指向车辆TCS系统在高马力后驱版本中的表现缺陷。

面对舆论风暴,部分声音开始全盘否定智驾技术,这种非理性批判令我忧心。就像我们不能因早期汽车的不完善而否定整个内燃机革命,智驾技术同样需要发展时间。事实上,当前顶级智驾系统已非常先进,多次在危急关头挽救生命,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车主上传的行车记录仪视频都佐证这一点,想必各位和我一样也看到不少。

尽管如此,但正如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一次演讲中所言,其大致的意思是:现实中的事故场景远超百万种,很难做到对这么多的场景做仿真,现阶段推出一辆绝对安全的自动驾驶电动车不现实。对此我赞同,现阶段智能驾驶依然会无法应对“边缘案例”(corner case),即,在极端或罕见条件下的情况。所以,再怎么先进的智驾目前也仍是“辅助”系统,只能是“辅助”驾驶者去驾驶。也就是说,目前驾驶者不能放弃主体责任。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人类的感知决策系统遵循“观察-实操-反馈-修正”的循环。如果在长期使用中,智驾系统始终表现可靠,驾驶者会逐渐形成依赖,甚至无意识地完全信任系统。然而,一旦遭遇极端边缘案例(Corner Case),人的反应速度可能无法跟上,导致事故风险骤增。  

这一点在某车企“单踏板模式”的争议中已有印证——驾驶者习惯仅用一个踏板控制加减速,但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因肌肉记忆误将油门当刹车猛踩。类似的逻辑也适用于“人机共驾”模式:当智能辅助驾驶长期运行良好时,驾驶者容易放松警惕,而系统一旦失效,人的反应往往滞后,最终酿成车企、用户与技术三输的局面。因此,我认为智能驾驶的最佳方案应当是“非此即彼”——要么完全由人驾驶,要么完全由系统接管,而非模糊的中间状态。

而且我们要理解,真正的意义上的“全自动驾驶”才是智能驾驶技术的终极目标。至于何时能实现?目前仍难断言,因为这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还需法规、基建乃至社会共识的同步推进。  

这场事故风暴不仅给受害者和车企带来巨大损失,更暴露出小米在智驾技术投入和系统标定方面的不足。但危机亦是转机,它促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与伦理责任。期待所有车企都能以此为鉴,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之间找到平衡,真正推动出行方式的革命性进步。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