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正在掀起全球风暴。
4月7日,特朗普威胁称如果对美国关税反制的国家不取消报复性关税,就要再追加50%的额外关税,并且终止所有谈判。而在这之前,他对全球重拳出击,四面加税,已经引发了非常明显的连锁反应。“美国一瓶中国产洗发水涨了12美元”“美国农民担心失去中国”““越南面临美方46%高额关税”等话题冲上热搜。
无疑,这一轮行动会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但社交媒体热议程度最高,也是普通人感受最深刻的,还是外贸企业的发展。它们在关税战一线的经历,正在验证一个大趋势:以往流行的换身份、搬总部、洗产地的方法,正在特朗普全面关税的手段中失效。外贸企业,可能该严肃考虑“用中国人身份讲如何在当地发展的故事”,迎接未来的变局。
“换个身份”去美国,曾经风行一时
全球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商业的发展、企业的成长。无数外贸产业链上的企业,在最近20多年的扩张周期里深深扎根,适应了全球化的环境。所以,在后来遇到“粗暴”的关税战时,已经熟悉了外贸生存环境的企业,一度找到了一些看似巧妙的规避方法,实现地理套利。
长江商学院欧阳辉教授、叶冬艳研究学者日前在《财经》杂志上撰文指出,2018年的贸易战虽然导致了直接贸易额下降,但实际的总额和差额知只是转移到了其他经济体。这个结果靠的就是单一规模美国关税的模式。
数据显示,贸易战的几年间,中美贸易逆差减少,但美国对东盟和墨西哥的贸易逆差大幅上升。例如2018年,美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还是991亿美元;到2021年已经狂飙到1921亿美元,后续一直维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其中,就是一批搬家到海外的工厂和企业,在借助贸易协议和关税优势绕开美国的“监督”。
图源:百度
把工厂搬到越南、在墨西哥建基地,看起来既规避了关税,又在表面上享受了更便宜的劳动力成本,风行一时。例如,国内某快时尚巨头此前被新闻报道,鼓励供应商将工厂转移到越南。该平台多次因为中国供应链被美国等国家针对,在美国上市的早期计划也没能成功,只能转道英国,因而尝试着通过这种常用的规避手段,试图减轻自身身份的影响。
此外,东南亚等受迁移利好的国家,因希望能吸引更多投资,也对这种迁移行动颇为接纳。路透社去年引述泰国商务部长纳立帕潘(Pichai Naripthaphan)发言:“我们要吸引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再把产品卖到美国去。”
其实,在今年年初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并取消针对价值低于800美元进口商品的“最低限度”免税门槛,也就是“小额免税”政策时,包括上述平台在内,还有不少外贸企业依然寄希望于传统的避税路径。可惜,在特朗普的制裁下,这些手段终究到了该被废弃的时候。
“假装不是中国企业”,已经行不通了
特朗普这次的关税大棒挥向了全球。中国被加征34%的关税,印度的税率为26%,韩国和日本的税率分别为25%和24%,东南亚国家几乎可以说是完全失去了关税优势,柬埔寨、越南、泰国和印尼分别被加征49%、46%、36%和32%的关税。
这源自特朗普非常尖锐的关税思想:只要贸易上有不对等,那就该加关税。而那些可能与中国企业有关联的地区,更是成为了被重点关注的地区。
前段时间,自媒体博主“南七道”刊发文章讨论越南工厂主的生存情况,他指出:“很多人在越南建厂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中国商品出口美国的关税。其实越南的生产成本并不低,甚至部分高于中国......更何况即使到了当地,还可能有各种审查风险,在很多国家,只要老板和股东是中国人,你的公司就会被定性为中国公司,这种穿透审查已经成日常。”
因此,在海外注册公司和搬迁工厂,建一个海外总部然后称自己不是中国公司的手段,如今已经行不通了。更何况,搬迁往往意味着新的投资,但投资需要看回报,在资本热度高的时候号召投资也许能得到更多回应,而在当下的环境中,不管是市场还是工厂背后的资本和老板,都很难说服自己继续相信这种“套壳”的价值。
也有媒体报道显示,此前主张向越南等地迁移供应链的部分外贸企业,目前其计划已经接近于停滞。无论是新产生的全球关税,还是基于企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实际上都不太能支持这种已经接近过时的关税应对方式。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们的忧虑正在转化为新的需求:到底该怎么处理这种局面?怎么处理海外的业务问题?
叶冬艳、欧阳辉在其文章中提到:“在美国全面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出海策略应逐步从单一的规避美国关税模式向‘跟着客户走’即维护既有客户和‘朝着市场走’即开拓新的市场而演变。这两种模式曾被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广泛应用。”
总结而言,就是跟随客户,开拓新兴市场,让业务回归业务,而非一心寻找模糊身份的方法。对于前述有上市需求的类似企业,或许回归中国企业的身份,让总部扎根中国供应链,并在香港等近场资本市场寻求上市,才是当下最合理也最安全的做法。
总之,出海原本就意味着要挑战一系列风险。关税战加码其实更是一个契机,它证明了外力随时都可能让出海企业陷入泥潭,只有守住自己的中国根基,扎实走好全球化的每一步,才能在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时储备更多的余力。海外并不是避风港,真正的避风港,永远是企业诞生的那个“家”。
来源:华尔街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