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员未必能吃鱼翅,这个世界上吃粉丝的永远比吃鱼翅的人多。
只要找准人生发展方向,也可能演员们还在吃粉丝,及时掉头的人早就吃上了鱼翅。
作者|王重阳lp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比较陆港两地的影视市场投放情况,比如较之几百万人口的市场,十几亿人口的市场似乎更有希望。理论上这种比较是没问题的,但对于非行业人士而言,宏观地看待整体社会发展以及某个区域内特殊的人文民俗,也该纳入考量范围。
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和人均收入水平,也应顺带略微介绍一下。
提及两地影视行业的此消彼长之前,我最先想到的还有一个新加坡:
作为土地面积和总人口都被调侃为“坡县”的地方,它的影视产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依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因为人家是以金融产业作为支柱,有身处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作为经济发展优势,它无须过分强调某个文化行业的总体收益减少是否预示着“末日危机”。
所以今天我们可能会看到在某些新闻报道酝酿的氛围中营造出的叹息感,实际上对于一些地区来说,并不值得一提——
大约一周前,香港演员鲁振顺在TVB内部会议上喊话高层,希望能够“珍惜老人家”。这种呼声几乎围绕着TVB从诞生至今一直被人诟病的问题:
演员薪酬太少。
如鲁振顺所言,全职洗碗工都比他赚的钱多。
更早些时候,我们频频看到在香港,某某演员兼职副业或索性转行。
如女星陈思齐宣部摆摊卖鸡爪、女演员梁珈咏在商场卖首饰、沈震轩转行开网约车、戴耀明去茶餐厅当服务员等等。他们都曾是TVB签约演员,在综述中TVB演员们都过得不如意,片约减少、薪酬也低。这当然是客观情况,对于一个行业,尤其是日渐萎靡的香港影视行业而言,老人、新人可拍的戏越来越少。
不过在此科普一个冷知识:
目前香港一名洗碗工的时薪基本在40元港币左右,而在TVB,一个资深演员(如鲁振顺)拍一部戏的时薪可能只有32元港币。
也就是说如果鲁振顺现在转行当洗碗工,可能真的比他拍戏赚的多。
如果有人请的话。
那么打破狭隘认知的核心在于:
如果演员没戏拍,是否就没活路了?
01
先简单说一下TVB的薪酬问题,它薪资体系在行业内一直都是出了名的“单薄”早期邵逸夫和方逸华对于控制拍戏成本也是抠出了境界:
坊间流传最广的就是某剧组拍戏申请买100个馒头都被驳回,理由是公司(TVB)食堂的馒头更便宜。最离谱的传说还有方逸华拒绝为吊威亚的道具付钱,因为“拍出来看不到威亚线,所以不能付钱”。
因此今天即便我们如何滤镜加持,都不能无视港产电视剧乃至早期电影中那些简陋到令人发指的道具布景,如《神雕侠侣》中用透明塑料布假扮的瀑布,还有分别在《寻秦记》《天龙八部》和《鹿鼎记》里出现在不同角色身上的熟悉的衣服,以及广为人知的“公鸡碗”。
形成这种“节俭”风气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归前,其影视剧投放市场总体量有限,尤其是电视剧的目标受众主要还是几百万的香港市民,电影略好些,早期还有中国台湾、日韩及东南亚托底,不过现在发展如何也有目共睹。
市场体量小,必然会产生成本压缩,包括演员薪资待遇。
当年蔡少芬最当红时,在TVB拍戏一集也不过几百块港币,当然,一些演员在熬出名气甚至有了自己的公司后纷纷出走。
另外有个反常识的事情,就是TVB(无线电视)总经理曾志伟,几乎就没在自家拍过剧。
这里再回看鲁振顺的呼吁,以他本身的发展和拍戏经历而言,我并不觉得他有多惨。这一点的具体分析随后会交代,先说一下鲁振顺本人的状态:
作为曾经的港剧观众,我大致对这一批老演员多少有些了解,在我印象中,鲁先生不怎么唱歌,不怎么演电影,也不怎么演话剧或从事其他文艺活动。类似他这样基本只在电视剧圈里混的演员不少。
但较之内地印象,香港娱乐圈最活跃的时代中,大家熟悉的许多明星如周润发、周星驰、四大天王、香江四大才子等等基本又拍电影又拍剧,还主持节目或自己做综艺,同一时期日本艺能界就死板多了,演电视剧的只演电视剧,演电影的只演电影,唱歌的只唱歌,主持综艺的就主持综艺……
这里大家大概会明白,在任何行业内,一个人不活跃的原因只有两种情况:
一、得罪人了。
二、没本事。
恕我直言,鲁先生可能确实没办法唱歌、拍电影,但得罪人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如果让鲁先生讲出TVB刻薄他的二三事,他也讲不出。否则他也不会说“做生不如做熟”。不妨理解为“舒适圈很舒适,加点钱更好”。
但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循规蹈矩的行业(个人)都不会有太大作为。
何况今天的TVB早已摆脱了1960—1970年代做欢乐今宵那种合家欢综艺模式,原因也是两方面的,一是旗下艺人计件收费,综艺录制多付出薪资多。二是节目录制周期频繁,工作压力大会招致更大的员工情绪反弹。
尤其在市场不断缩水的今天,像TVB这种内容生产平台,它也在面临和内地影视圈一样的问题——
内容产出给谁看?
流媒体冲击下,今时今日的观众无分陆港,都不是1997年前的那批人了。
所以和鲁振顺差不多同时代的“瘦头陀”车保罗等才会去当保安,然后受邀北上去内地拍戏(主要是网大),TVB演员马国明也曾感叹,在内地拍戏一个月,收入顶得上他在TVB拍半年的薪酬。而像佘诗曼、胡杏儿、林峯等一批相对年轻的男女艺人,在内地也混得还可以。
问题来了:
如果不想在TVB做了,也不想来内地发展,类似鲁振顺这样的“老人”还能做什么?
02
几年前内地某带货顶流网红婚礼邀请了42位明星到场,其中成龙、张柏芝、王力宏、邓紫棋等赫然在列。
当时外界大感意外,毕竟直到今天,“网红”也多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为什么大家都会“屈尊”?
我能说“给得太多”吗?
此前我曾略述过香港市井文化之于影视剧的表现,这里再重复一遍:
香港市井,或者说市民文化的核心是“捞”,这个“捞”不是指不择手段,通俗理解可以是“通过自身的能力所及获得生存权益”,如果在当地生活时间长一些的内地人,可能会发现有些人白天当客户经理,晚上在夜总会兜售门票,“打几份工”的情况在香港比比皆是。
包括TVB演员和其他公司演员,当演员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这种观念是不少人进入TVB的初衷,而且无论签的是什么约,都只是限制演员不准从事与本公司冲突的同类演艺活动,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演员想干嘛干嘛。
不了解的内地人也许会惊讶“坐地铁时遇到了某某某,很亲切哎!”但对于香港本地人来说,这些都习以为常,包括演员自己。
依旧是因为香港太小,当地娱乐节目播报时都说“城中流传……”,与内地大不相同。
地方小、人口多、市场容量有限,意味着迭代迅速,能留下来的老戏骨们未必真就几十年如一日地等通告,人家也会利用空闲时间发展副业。这也是前述几位演员的自然选择。
同时行业内也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演员在正当年时转行不是新鲜事。即便当年香港影视行业还处于上升期,视自身情况转行的大有人在。
如“唐僧”江华、“鬼后”王小凤、午马前女友王玉环、花旦蔡晓仪等,他们有的去卖保险、有的从事贸易、有的在公关部当经理。因主演《鉴证实录》等为内地观众熟悉的女演员陈慧珊还做过英语教师,古天乐版《神雕侠侣》中的“郭襄”李倚红现在在加拿大当护士……
如果参照当地收入标准,似乎都比“不忘初心”的鲁振顺等赚钱多。
区别于内地的传统印象,如香港等金融行业发达的地区,保险业、贸易行业乃至知识产业从业者都属于高收入人群。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做XX了就会很惨”成了一种误解。
即便用内地举例,我能想到最有名的可能是曾经的演员任泉,人家早已急流勇退,开了连锁火锅店。实际上演员手上有了积蓄和人脉,想开拓副业的大有人在,区别只是有些人有天生的经商头脑,有些人凭自身优良素质当老师,还有些凭借出色外形和观众缘从事金融服务。
如果一定要“比惨”,那么即便我目前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数据,还是可以凭借印象陈述一个事实:
内地每年全国艺术学院(含本专科及其他专业)毕业的艺术类(如编导、表演、戏曲、歌舞等)学生有多少?每年北漂、横漂与其他漂的演员又有多少?其中杀出重围混个脸熟的有多少?即便现在加上微短剧扩容,能获得一定知名度的新鲜人比例有多少?
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认知,这些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一般家境不会太差,毕竟前五年内在“演出”之外的首先基本上都是“文员”和“公关”,理由同样是外形条件较为优秀,且不用涉及太多专业的知识等。
03
说了那么多,在没有忘记本文主旨前,我觉得不妨先自我梳理一下对核心思想的具体理解:
如果生活在北京的朋友,或许可以在条件允许时,每周花两个小时时间去潘家园转转,看看贩夫走卒们的生活,然后再花两个小时晚上去三里屯走走,看看五光十色的男女。然后也许会形成一种宏观的印象——
这个世界很大,每个人彼此都有间接的连接方式。
除非极少数把某种从业目标视为毕生追求的人之外,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并非在走直线。
演员本身也只是一种职业,仅此而已。
记得几年前我看过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文中指出超过7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不是所学专业。如果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为什么“演员”就一定要一直“当演员”才能视为“正确”呢?
就像如果有一天,当电影、电视剧、微短剧、话剧、原创音乐乃至一切曾经备受欢迎的文化产品逐渐边缘化时,我们真的会觉得有人因此而“殉道”吗?
这种可能性极小。
有位资深老戏骨(配角)问我:
“你信不信演员也是有命数的?”
我觉得不止演员,所有人都存在“命数”,这个词也能理解为个人际遇。
我从来就不喜欢一种假装“卫道士”的状态来书写自己和他人的行业理想,数据只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体现,最终落点在于“人”本身。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的含金量也会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逐渐提高。
香港坊间也有句话:
吃鱼翅还是吃粉丝全看今天了!
当演员未必能吃鱼翅,这个世界上吃粉丝的永远比吃鱼翅的人多。
只要找准人生发展方向,也可能演员们还在吃粉丝,及时掉头的人早就吃上了鱼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