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
曾经在国内掀起票房狂潮的哪咤2,到了动漫强国日本,竟然“冷冷清清”,悄悄上映,票房远低于预期。
这不是段子,是现实。
日本 详情
人口 1.3亿
华人 100万
上映 3.14
影院 160家
票房 1100万
(数据截止:4.11)
一、一开始大家都觉得“稳赢”
在《哪咤2》登陆日本前,不少人都认为它会大爆。
为啥?理由很充分啊:
1、日本可是全球闻名的动漫大国,几乎人人从小看到大。
2、去年日本票房前10名,有8部都是动画电影。
3、日本观众对中国神话并不陌生,《西游记》《封神榜》这些IP在那边早就是老熟人了。
4、哪咤的形象对他们来说也不算陌生,加上炫酷的特效,想不火都难吧?
当时乐观的人甚至预测《哪咤2》在日本的票房能冲个4亿人民币。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别说4亿,4000万能不太可能。
二、刚开始的火爆,其实只是“表象”
其实在3月14日,《哪咤2》就已经在日本小规模上映过一次。
当时只有32家影院,全是中文配音+英文字幕,结果还真挺火。
首日上座率90%,现场非常热闹,票房超800万人民币。
可大家忽略了一点:那一波观众,几乎全是华人。
真正的考验是在4月4日,电影正式在日本全国上映,这一次配了日语字幕,排片也从32家扩大到了160家影院。
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票房几乎“原地踏步”,大多数日本人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了。
三、为啥会票房一般?三大原因让人叹气1、宣发拉胯,影院都懒得贴海报
你想啊,日本有600多家影院,结果只安排了160家给《哪咤2》,还多半是非黄金时段。
更离谱的是,电影院连基本的海报、宣传册都没有,完全是“自生自灭”模式。
而相比之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哪咤2》的宣传铺天盖地,气氛拉满。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奶茶店,不打广告、不发传单,还藏在小巷子里,顾客能主动找上门才怪了。
2、没有日语配音,是硬伤
虽然加了日语字幕,但对很多日本观众来说,字幕远远不如母语配音亲切。
毕竟人家自己国家的动画全是原声+顶级声优,一听就舒服。
《哪咤2》的中文配音+日语字幕,对大多数日本人来说,代入感就差了不少。
3、中日文化隔阂+历史情绪,也是隐形绊脚石
虽然日本人对中国神话不算陌生,但真要让他们走进影院、掏钱买票看一部来自中国的动画电影,心理门槛还是挺高的。
加上中日之间历来就有些历史纠葛,观影热情自然就打了折扣。
四、口碑其实还行,但架不住“没人看”
说句公道话,电影本身在日本的评价其实并不差。
在当地知名评分网站Filmarks上。
《哪咤2》目前评分是4.1(满分5分),和《千与千寻》一个级别,甚至比《鬼灭之刃》还高。
不少看过的观众都夸赞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已经追上甚至超过很多国际作品,特效也超赞。
但问题是:评分再高,也得有“人看”啊。
现在的尴尬局面就是,电影质量不错,口碑也不差,就是——没人知道它上映了。
五、一个现实:文化输出,不能靠“自己感动自己”
《哪咤2》这波操作,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问题:
我们在做文化输出的时候,往往太依赖“内容好”这个点,却忽略了本地化、营销和用户习惯。
如果你真想让一个作品在海外火起来,除了片子本身要过硬,宣传、配音、本地化策略、甚至发行节奏都得跟上。
而这一次的“失败”,或许也是中国动画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的一次“必经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