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货拉拉上市之路困于司机信任危机与模式透支

500

“十年不上市”成空话,五度冲刺IPO却前路未明;营收亮眼背后,是抽佣提价、会员费攀升、算法争议与频频维权。从网络货运“独角兽”到如今深陷舆论与合规泥淖,货拉拉的资本故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反噬。

“港股五次闯关”,再讲资本故事已力不从心?

2025年4月3日,货拉拉第五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力图冲刺资本市场。然而,资本早已不再轻信这家曾高喊“不上市”的平台神话。

尽管2022年至2024年间,货拉拉营收从10.36亿美元增长至15.93亿美元,利润由-4909万美元转正至4.34亿美元,市场份额亦稳居国内同城货运第一,但估值却从高点900亿元跌回650亿元。增长表象下,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增长持续性及社会责任的深度质疑。

更有甚者,货拉拉创始人周胜馥在上市前通过三轮股权转让套现约11亿元人民币,被质疑“套现走人”而非与企业共进退。

算法失信与抽佣压榨,平台“信任赤字”加剧

3月13日,货拉拉发布《推动算法公开透明公告》,声称“90%订单采用就近优先分配”。然而多地司机直指“公告只是一种姿态”,算法实际存在“远距离优先”、无透明机制、“佣金优先”等问题。

曾靠“免佣+车贴+会员制”策略起家吸引司机,如今却变为“会员+佣金”双重收费压榨模式。不同等级会员最高需缴纳699元/月,抽佣也从最初免除变为最高11%。司机表示,“平台越做越大,我们越干越亏。”

司机群体对平台的信任正急速流失,多地出现抗议维权事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自2022年以来六次约谈货拉拉,要求其“降低平台过高抽成比例”“杜绝恶意压价”“保障从业者合理报酬”,但效果甚微。

同城货运渗透率仅4.3%,盈利高度依赖司机“输血”

根据沙利文数据,2024年中国同城货运在线渗透率仅4.3%,增长缓慢。尽管货拉拉坐拥63.1%国内市场份额,月活司机达168万,但平台真正创造增量价值有限。

招股书披露,其超过一半营收仍来自司机会员费与订单佣金。2024年上半年,该部分收入占比高达53.7%。也就是说,货拉拉的盈利大多来自于司机群体的“反哺”。

平台扩张没有带来真正的盈利模式创新,反而在“从司机身上榨更多”的路上越走越远。

多元化业务推进乏力,收入结构仍严重依赖主业

为打破同城货运增长瓶颈,货拉拉自2021年起尝试多元化布局:拓展网约车、搬家、企业物流等业务,甚至向小拉出行投出1.3亿美元债权。然而这些业务占比始终难以突破,至2024年仍仅占总营收的7.8%。

其最初“自杀式补贴”赢得用户,后期却被迫依靠司机收入维持主业。招股书显示,货拉拉月活司机数量2022年至2024年增长82.6%,但会员费收入仅增长22.2%。这背后,是司机正用脚投票,“宁愿不干,也不被宰”。

安全事故、合规隐忧频发,品牌形象持续受损

2021年长沙女孩车莎莎在使用货拉拉搬家服务时跳车身亡,事件暴露出平台在司机审核、安全机制、路线监控等方面的严重漏洞,社会舆论一度哗然。

此后,货拉拉屡次被监管点名并约谈超十次,涉及内容包括高抽成、不合理会员费、平台压价、司机安全保障缺失等核心问题,合规问题持续未解。

监管部门多次重申:“平台不能一边享受互联网红利,一边逃避实体责任。”

生态失衡:司机、平台、货主走向“对立三角”

曾经三方共赢的生态,如今变成矛盾激化的“对立三角”。司机控诉:“平台压价、抽佣,吃的是我们的饭。”货主抱怨:“运费透明度低、服务体验差,价格看似便宜,风险实则上升。”平台挣扎:“订单增长乏力、扩张受限,只能继续压榨利润来源。”这一格局,注定无法支撑长期发展。

失衡的货拉拉,靠资本还能走多远?

五度上市背后,货拉拉依然未解“增长靠司机输血、盈利靠压榨生态”的结构性困境。当平台与司机、用户之间的信任逐渐崩塌,当营收增长不能掩盖算法不公与安全隐忧,货拉拉的“IPO通关”之路,不只需财务数据,更需价值修复与道义回归。

从“拉货找货拉拉”到“拉钱找司机”,货拉拉若不能真正回归服务本质,其IPO或将止步于资本的冷眼,甚至陷入“上市即见顶”的周期怪圈。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