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雷军迎来了“反DeepSeek时刻”——如果说“DeepSeek时刻”是奇迹降临时,那“反DeepSeek时刻”就是滤镜褪去时。
都知道,过去几年,反资情绪洪流“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有的大佬被卷入漩涡,有的则急流勇退。
大浪淘沙,最终淘出了一个“雷军”。他接过了昔日马云才有的风头,“霸总爽文”找上他,“雷学行为研究会”缠上他,汽车圈、数码圈、AI圈、高校圈、营销圈都总在关注他。
有热搜圣体护持的雷军,何以成“新造的神”?原因有太多太多。
这其中,有个说法颇堪寻味:雷军能成企业家里顶流中的顶流,是因为大众慕强,慕的其实是懂得“示弱”的强。
此处的“示弱”,有两层含义:一是能放低姿态;二是能共情大众。
但在刚过去不久的那场事故中,雷军却俨然破了金身。
事发后,每天至少发布两条微博的雷军缄默多时,催他回应的声音跟他“保持定力”的表现,合力召唤出了“雷军的沉默震耳欲聋”的评价。
4月1日22时19分,雷军终于打破沉默出来做了回应,称“不会回避”,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观感跟遇难者家属一句“虚伪”的点评,让雷军的回应激起了褒贬不一的反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满屏文章下面,总有些人质疑那些质疑:
每年那么多事故,为什么就偏要盯着这一起,就因为它是小米?
BBA跟丰田大众也没少出过事故,它们出事后,你们会直接找BBA掌门人,会要丰田章男、奥利弗·布鲁姆出来回应吗?
什么叫“似是而非”?这就是。
01
遇难者家属为什么要“事故不决找雷军”?
不排除有线上拦轿喊冤的情结在,更重要的因素恐怕还在于:
1,现有的常规诉求表达通道淤塞。
首先,小米汽车方面在4月1日12时许的回应中称,专项组将在警方许可和指导下,与事故遇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
可遇难者小罗父亲直到1日晚还在说,“小米没跟我们对接,(是)我们不断地跟小米公司联系、客服联系,(而且)我们只有通过客服渠道联系,客服很官方地说,这个事我们上报了,请等通知、等回复,(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复”。
其次,遇难者家属爆料过程并不顺利。
家属曾提到爆料过程并不顺畅,再联系起事故是3月29日晚发生、4月1日才开始发酵,懂的都懂。在此情形下,要求家属走流程、等通知,是残忍的。
2,若是不@雷军,恐怕很难引起关注。
雷军就是行走的热搜收割机,向他喊话,是让事件“公共化”的最高效方式。
做自媒体的都知道,标题里蹭不蹭“雷军”,那可能对应着流量上十倍的势能差。
对家属来说,找客服得到的大概率是一套标准化话术,找雷军才是倒逼小米官方引起足够重视的不二途径——因为喊话雷军可以为事件的传播力“加杠杆”。
这是最实际也最无奈的办法。不向雷军喊话,他们的声音大概率连被听见的机会都没。
这就跟此前有农民工拜河神讨薪如出一辙。
更何况,无论是驾驶者小罗还是另一名遇难者母亲,都是雷军粉丝。
对雷军粉丝来说,有“买车时看雷军”就必定有“出事故找雷军”。
02
公众又为什么“事故不决找雷军”?
这可以归因于两点:1,雷军即小米,小米即雷军;2,小米官方的回应,并不能让人服膺。
没多少人会奔着丰田章男买丰田,懂行的人买丰田可能是奔着THS混合动力系统和TPS精益生产模式去的,但大多数人买小米SU7都是奔着雷军去的。
不然的话,你很难理解为何那么多人要掏二三十万元去买一款问世不过1年的汽车。
都知道马斯克“不做营销与公关”,因为马斯克跟特斯拉紧密绑定,他在X平台上的上亿粉丝和他在全球的影响力,托起了他的“广告场”。
在国内,能跟马斯克媲迹的,就是雷军了(李想也得往后靠)。雷军IP跟小米汽车的绑定,形成了类似于“爱豆与应援物品”的关系:为雷军打Call,成了很多米粉为小米汽车买单的核心因由。
部分米粉买小米SU7,买的就是雷军的个人魅力,就是他的贴心宠粉。
既然雷军的拥趸们都能将其微博当做“赛博许愿池”,在小米SU7摊上事后,找雷军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找雷军,本质上是源于信雷军。
还有,小米官方起初的回应几乎是槽多无口。
“智识漂流”就对那份回应的欠妥处做了总结:
措辞上,回避“三人死亡”“车辆爆燃”等核心信息,用“深表痛惜”而非“深切哀悼”;
时间线上,选择性披露时间节点(如17分钟前的分心提醒、8分钟前的脱手预警),营造出“驾驶员分心→接管不及时→操作失误”的观感,可事故实际发生于NOA退出后1秒内(22:44:25接管→22:44:26碰撞),与预警存在时间断层,暗示性叙事将公众注意力引向驾驶员责任,却回避了智驾系统风险预判能力的技术争议。
内容上,未回应家属质疑的“车门无法解锁”“电池热失控时间”等致命环节。声明称“碰撞前时速97km/h”,但未说明该速度是否超出A柱、车门等结构件设计承压阈值;公开数据仅截取NOA退出后1秒内的操作记录,却未披露系统在施工改道场景下的障碍物识别距离、减速逻辑等关键参数。
话术设计上,强调“NOA退出后进入人驾状态”,却未回应两个核心争议:为何系统在施工改道场景下仅提前1秒预警(远低于人类反应时间);标准版SU7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复杂光照下的识别可靠性是否不足?
找雷军,也是不满其官方选择性披露的迂回表达。
03
从网络反应看,有些人顺着“为什么要‘事故不决找雷军’”的论调,衍生出了“逼他回应是道德绑架”的结论。
我理解,在调查结论没有出来之前,就要求雷军认错道歉,确实是强人所难。
我也理解,在动辄得咎的舆论气候里,企业一把手在舆论危机后难免左右支绌,所以宁可不出彩也要不出错,宁可晚发声也怕引发二次舆情。
但在3条人命面前,向来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雷军及时表达下哀悼,难言过分。
更别说,他面对的遇难者中有极度相信他的米粉,很多网友也对他有着特别期许——这份期许不是附加义务,而是“享了高调的红利,也要承受高调的代价”的舆论平衡。
雷军说自己“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也许等事故原因完全浮出需要等很久,但说一句“对三位失去生命的女孩表示深切哀悼”真的不需要等那么久。
哀悼性表达反射弧过长,这很不“雷军”——他昔日积累的善于共情形象,也必然在人们的久等中耗散不少。
如果说之前有谁道德绑架了雷军,那其实是雷军用沉默绑架了雷军自己。
尽管他用深夜回应解开了那道缰绳,可“虽迟但到”未必在很多非“护雷宝”人群的容忍区间里。
不得不说,还有些人发出“为什么要‘事故不决找雷军’”的疑问,也是起于“驾驶者该担主责”的逻辑。
迄今还有很多网友认为,是驾驶者小罗自己操作不当——他们顺着“轻信智驾就是放弃生命”的逻辑逆推出女生小罗自己害死了自己的结论。
从遇难者父亲罗某的说法看,他劝女儿不要盲信智驾后,女儿表达了相反的看法。
毋庸讳言,轻信智驾确实是驾驶者为自己认知买单,相信事故最终调查结论也会指向“驾驶者罗×为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找雷军并不意味着要让他或小米承担全部责任,只是舆论在可讨论的空间内循着关心方向的话题延伸,也是遵循“为逝者讳”的舆论转圜。
事实上,就此事看,雷军跟小米的确也绕不开诸多追问:无论是之前对自身智驾的宣传,还是如今的“只给2秒反应时间”“车门没有自动解锁”问题,都需要直面审视。
04
说到底,不能抛开现实不谈去质疑那些质疑者“遇事不决找雷军”。
对遇难者家属和大众而言,“事故不决找雷军”很正常,不找雷军才不正常。
最基本的依据是:雷军名声够响;雷军享受到了流量红利。
在此事上,我认为评判是非确实该回归基本事实。
比如事故所涉车辆是SU7基本款,未内置小米此前宣传的“电芯倒置技术防爆”功能。
比如机械拉手到底是结构变形导致拉手失效,还是用户认知盲区下的设计缺陷,需要靠调查来还原,这不是小米单方面能回应得了的。
我也不希望就此雷军跟小米因为这一“劫”而陷入永夜。
因为雷军光环就将小米汽车推到力压蔚小理们跟特斯拉PK的国力角逐前沿位置,或是因为这起事故就将小米汽车贬到“组装厂的试验品”不堪境地,终究是在两极间横跳。
不枉不纵,不因国产身份就过度抬高,不因单起车祸就全盘否定,或许是更理性的态度。
但毫无疑问,雷军和小米在此次事故中的表现有很多减分项。
出事故后怎么解,几乎是车企在汽车量产后的必答题。
小米在SU7批量入市后,就该做好事故次数增多的准备。
近期FSD口碑反转的特斯拉,也曾出现过多起事故。即便是向来表现冷血的马斯克,在2018年弗洛里达州特斯拉事故后,都主动联系到了逝者父亲,说“没有什么比失去孩子更糟糕的了……我的长子就死在了我的怀里,我能感受到他最后的心跳”。
向来善于“示弱”的雷军,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表达悼念,这并不OK。问题到底出在哪?值得雷军和小米反思。
舍此之外,再说点题外话:民族企业身份不该是免于舆论监督的“豁免牌”,而应是顾惜同胞生命的“强化符”。
雷军需要得到企业家群体应该得到的普适性保护,但不应该得到企业正常舆情危机后的被额外照顾。
米粉或他者为雷军披上的“万龙甲”再硬,也抵不过信任崩塌的“火尖枪”猛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