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因各国际机构对部分中国或亚洲港口不熟悉、排名中口径不一致,港口圈(ID:gangkouquan)此次自主编制排名,数据均来自各港口官方或权威来源,并纳入苏州港、北部湾港等中国港口常用统计口径。

500

2024年是全球港口的丰收年,亚洲港口吞吐量再创新高,欧美港口强势反弹,全球前30大集装箱港口共计完成4.97亿箱,同比去年增长7.6%。前30大港口中,亚洲港口占23席(中国港口占12席),欧美港口占7席。

除香港港、厦门港外,其他港口全部实正增长,增速最高的前5大港口分别是长滩港(20.3%)、洛杉矶港(19.3%)、丹吉尔地中海港(18.8%)、丹戎帕拉帕斯港(16.9%)以及蒙德拉港(13.8%)。增量最多的前5大港口是宁波舟山港(400万TEU)、深圳港(351.9万TEU)、上海港(234.8万TEU)、青岛港(229.2万TEU)、新加坡港(211.1万TEU),这5个港口也是全球前5大集装箱港,说明全球集装箱贸易进一步向枢纽港集聚。

500巴生港资料图

2023年前10大集装箱港口分别是上海港、新加坡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岛港、广州港、釜山港、天津港、杰贝阿里港、巴生港,中国港口占6席,香港港跌出前10,巴生港首次跻身前10。

亚洲港口统治前10,并占据前30大港口的绝大部分。这些港口背靠亚洲制造业基地,是跨太平洋航线与亚欧航线的出发点,2024年,东亚出口集装箱占全球出口集装箱量的61%。亚洲内部集装箱贸易更是蓬勃发展,去年亚洲内部贸易约占亚洲出口的60%。

此前港口圈已经分析过TOP10港口,(详见“2024年全球TOP10集装箱港口出炉:出现新面孔”)上海港与新加坡港分别跨过5000万标箱与4000万标箱大关,全球前两大港口仍然维持1000万标箱以上的差距。宁波舟山港增量400万标箱,逼近4000万标箱。1-4月时,深圳港吞吐量一度被青岛港超越,但在外贸强势拉动下,全年吞吐量稳固了全球第四的位置,青岛港稳居全球第5。

巴生港作为新晋前10的港口,雄心勃勃,在海运联盟变动中,新加坡港、巴生港、丹戎帕拉帕斯港3个地理位置相近的东南亚转运港都在争取更多航线,新加坡港与长荣合资运营大士港的码头;巴生港积极扩建,已于去年9月动工西港扩建计划,完工后吞吐能力将翻倍;丹戎帕拉帕斯港成为“双子星”联盟的核心枢纽。

500

丹吉尔地中海港资料图,振华Terminexus全球港口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作者:丁森

11-20名分别是鹿特丹港、香港港、安特卫普布鲁日港、厦门港,丹戎帕拉帕斯港、洛杉矶港、丹吉尔地中海港、苏州港、长滩港、林查班港。

其中欧美港口排名均上升,亚洲港口排名皆下降,主要原因是欧美港口2023年基数较低,2023年,鹿特丹港、安特卫普布鲁日港降幅约7%,洛杉矶港与长滩港跌幅则达到了两位数,而2024年欧美消费回暖,欧洲大港迎来近3年首次增长,实际上吞吐量未回到峰值水平;北美进口门户除了经济回升外,还有零售商为了在关税生效前抢运等因素。

丹吉尔地中海港成为新晋千万标箱大港,排名再次上升,稳居全球前20,是榜中唯一的非洲港口,主要承担地中海及欧洲区域的转运货物。该港2007年开港,2008-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5.22%,不过该港吞吐能力即将饱和,摩洛哥正在开发新的转运港纳祖尔西中海港。

苏州港是榜中唯一内河港,也是全球最大内河港,该港是长江沿线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除了是内贸集装箱干线港与长江转运枢纽外,还是中近洋集装箱干线港。

500

胡志明市港资料图

21-30名分别是高雄港、胡志明市港、北部湾港、纽约新泽西港、蒙德拉港、汉堡港、科伦坡港、雅加达港、那瓦舍瓦港、日照港。高雄港、胡志明市港、北部湾港虽然吞吐量均实现增长,但被反弹的欧美港口压了一头,排名下滑。

越南港口数据较难确定,去年越南海港去年完成2990万标箱,同比增长21%,保守估算,胡志明市港去年吞吐量约915.4万标箱。越南另一港口盖梅港位于巴地-头顿省,包括盖梅-施威港口群的多个码头,据越南海港协会及西贡新港数据,这些码头2023年共完成486.8万标箱,2024年完成超650万标箱,未进入TOP30榜单。

不过胡志明市港水深不足,盖梅港是越南最大深水港,已接卸过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将争取更多国际转运业务,潜力巨大。此外,MSC在芹耶投资的巨型转运港已纳入越南港口规划,越南北部的海防港正在高速发展,未来这些港口都有望跻身全球TOP30。

作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东南亚、南亚其他港口也在加大基建投资,林查班港三期建设按计划推进、科伦坡港近日新开放一码头、印度与各大班轮公司签约筹建瓦德万港等。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2024年就像是全球化时代的回光返照,各大集装箱港口既受益于经济复苏与消费需求上升,也从关税生效前的货物抢运、零售商囤库存中获利。但2025年以来,随着贸易战逐渐升温,港口吞吐量增长必然承压,长期以来亚洲出口-欧美进口的模式将迎来转变,碎片化的区域贸易将是港口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