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东京梦,一纸开封情——张立民笔下的北宋遗韵》

徐秉君

 

张立民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寻觅失落的北宋东京城》是一篇兼具历史深度、人文情怀与文学魅力的游记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那座深埋于黄土之下的北宋东京城,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和警示价值。

500 

一、历史价值:重现东京城的繁华与沧桑

这篇游记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北宋东京城的大门,让读者得以一窥这座曾经的世界一流大都市的辉煌。作者通过对开封“城摞城”奇观的介绍,揭示了东京城被埋于地下的特殊历史遭遇,这种由黄河泛滥导致的城市淤埋现象,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极为罕见,为研究城市变迁提供了独特的案例。同时,文中详细描述了东京城的建筑布局、商业繁荣和社会生活,如宫城、内城和外城的三重城池结构,汴河等四条河流贯城而过的水城特色,以及商铺林立、市井繁华的商业景象,这些都为历史学家研究北宋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二、人文价值:传承与弘扬宋文化

游记不仅是对北宋东京城物质文化遗产的追寻,更是对宋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与弘扬。作者通过对东京城文化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文化自信,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人文精神的传承。文中提到的范仲淹、苏轼、柳永等文人的故事和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更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同时,作者通过对开封人民在灾难面前顽强坚韧、浴火重生精神的赞美,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人文价值的传递,不仅让读者对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励着现代人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三、文学价值:生动笔触与艺术感染力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篇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自己在开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文字中,使文章充满了真实感和代入感。在描写东京城的繁华景象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如“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的诗意表达,以及对《清明上河图》中各种场景和人物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东京城的热闹与繁华。同时,文章在结构上也独具匠心,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四、警示价值:“繁华中有隐患,辉煌里有危机”

张立民在游记中不仅重现了北宋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更深刻揭示了其背后的隐患与危机。这种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警示和反思。

(一)繁华背后的隐患

作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揭示了东京城繁华背后的诸多问题。画中的城门楼上没有军事设施,望火楼上无人值守,大型漕船险些撞上虹桥,交通混乱,虹桥上人与车争道,官民对立,小摊贩在桥上占道经营,市场失控。这些细节不仅反映了当时城市管理的混乱,也暗示了社会秩序的失控。此外,文中还提到街头随处可见的打卦算命、流浪乞丐,以及歌女陪唱和妓女卖欢充斥酒楼和勾栏等现象,这些都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滑坡和腐败堕落的加剧。

(二)辉煌中的危机

北宋王朝的问题远比《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中表现的多得多。作者提到,范仲淹曾将北宋的问题归纳为十个方面,并提出“庆历新政”进行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集团而失败。后来,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力度虽大,却同样遭到保守派的强烈抵制,富国强兵的目标再次落空。这些历史事件表明,北宋王朝在辉煌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刻的制度危机和治理困境。

(三)警示与反思

“繁华中有隐患,辉煌里有危机”这一警示,不仅是对北宋东京城的深刻总结,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面临各种潜在的危机。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勇于改革,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张立民通过游记传达的这一警示,让读者在领略历史辉煌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张立民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寻觅失落的北宋东京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游记作品。它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湛的文学艺术,为读者呈现了一座失落的古城的辉煌与沧桑,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传承和文学的魅力。这部作品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也为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值得每一位热爱历史、文化和文学的读者细细品读。

 

附原作品:草色遥看近却无——寻觅失落的北宋东京城

来源:银河悦读中文网 银河悦读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