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NO.2391 - 民国兵工厂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进入山西的门户已大开,日军开始长驱直入一路把阎锡山赶到了晋西南。随着太原一起沦陷的还有太原兵工厂。太原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鼎足而三一起支撑起民国军工。

太原兵工厂丢失后,晋绥军的装备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抗战也是晋绥军最低谷的时期。有着同样问题的还有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不仅失去了东北的土地,还一起失去了沈阳兵工厂。东北军的战力也因此受到很大打击。

可以说,兵工厂对于军阀至关重要,军阀们只要有能力都会尽量发展军工。但这个道理到了“中央”国民政府那里就不一样了,蒋介石非但不搞军工还不许别人搞,尤其是抗战结束后,随着国民政府控制的地盘扩大,我国工业经历了一场浩劫。

500

阎锡山

辛亥革命后,阎锡山从一个清军的标统一跃而成为山西都督,也开始了他30多年的“山西王”生涯。1917年阎锡山的队伍扩充到了五万人,摆在他面前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军火。阎锡山手里只有清军留下的老旧武器,新扩编的部队都快要用烧火棍去前线打仗了。

这个时候阎锡山就想到建设兵工厂制造武器。当时山西只有一个山西机械局,这个机械局看起来是一个制造厂,实际上就是一个能造火铳、刀枪的小作坊。阎锡山将其改名为工人实习厂并加以扩建,这就是太原兵工厂的雏形。

阎锡山引进生产线和技术工人,把整个兵工厂建成了一个军火产业链。到了1926年把火药厂分离出来命名为山西火药厂,原制造厂改名为太原兵工厂。此时太原兵工厂的规模已经相当大,有1.5万名员工和3800多台设备。太原兵工厂可月产轻重火炮几十门、迫击炮300多门、步枪三千多支、轻重机枪几十挺。

500

晋造三八大盖

阎锡山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其军工厂也是以仿照日式武器为主。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有晋造驳壳枪、晋造38大盖、晋造38式重机枪,还有一款美式汤姆逊M1921型冲锋枪。

太原兵工厂的火炮制造在国内首屈一指,其75mm山炮生产达到几千门,新中国开国大典选用的就是晋造36式75mm山炮。太原兵工厂还大量生产了88mm山炮和105mm山炮,甚至研发了两门150mm榴弹炮。

晋绥军在抗战前共编成10个炮兵团,在忻口会战中投入了6个炮团支援前线。由于晋绥军火炮众多,在解放战争中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太原战役中,我军70%的伤亡都来自于火炮。后来不得已调来了东北野战军的重炮才解决太原问题。太原城的炮战,我军消耗炮弹上百万发,这个数量超过了三大战役总和。

500

晋造驳壳枪

如果只考虑火力,晋绥军的火力密度是不输1948年中央军五大主力的。由此可见,蒋介石靠买来的炮弹是支撑不起长时间战争消耗的。晋绥军的枪械也装备很豪华,上党战役中我军缴获了两千多挺机枪,晋绥军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是可以到班排级。如果不是晋绥军士兵战力太过于拉胯,就傅作义手里的部队能拿出来看看,阎锡山绝对不只山西那么点地盘。

由于太原兵工厂产能大又可以仿照日式武器,坊间甚至认为日本人拿下太原后拆走兵工厂的设备是一个战略失误。由于旧中国一穷二白,日本军队的所有补给只能从日本本土和东北两个地方供应。而此时的前线在长江中游、晋南两处,沈阳到临汾1400公里,上海到长沙1100公里。

更重要的是,日军的运输线只要进入关内就要遭到八路军和新四军不停地袭扰。之所以抗日战争到了1938年进入相持阶段,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日军的运输线在长江中游和晋南已经是极限,且由于八路军和新四军不断壮大,维持运输线的成本急速升高。日军在不进一步追加投资的基础上很难再前进一步。

500

沈阳兵工厂

当然,如果日军下定决心不惜血本增加投资,那就是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如果日军能在太原建设一个支点,那绝对还可以再往前推一点。只不过由于山西境内遍布八路军根据地,日军把兵工厂留在这里实在不安全,且其他资源的运输还是会遭到游击队打击,这也是日军要把兵工厂设备拆回东北的重要原因。

与太原兵工厂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沈阳兵工厂。1921年张作霖在直奉战争中战败退回关外,张大帅意识到武器装备对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扩建奉天军械厂。到了1928年沈阳兵工厂有设备8000多台、几万名工人和1500多名技师,可年产6万支步枪,1500多挺机枪以及100多门各式火炮。沈阳兵工厂在伪满时期并没有停止生产,而是成为了日军和伪满部队的重要兵工厂,1937年伪满政府投资2500万元继续扩建该兵工厂。

如果说地方军阀是出于求生欲搞兵工厂,那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同样重视军工。1912年袁世凯命令萨镇冰和蒋廷梓选址建厂,1915年位于河南的巩县兵工厂破土动工,这座兵工厂就是民国第四大兵工厂。巩县兵工厂主要生产82式迫击炮、马克沁重机枪和79式步枪。

500

巩县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在918事变后丢失,太原兵工厂在太原沦陷后撤出的部分产能只能维持晋绥军日常消耗,巩县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是国军能维持抗战的重要依靠。如果单纯靠驼峰航线运过来的那点武器,国军可能就要靠烧火棍打仗了,到时候说不定得靠八路军接济。

连军阀都知道的事情,蒋介石这边就没那么重视了。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接手了太原兵工厂,直接把这个厂子降格到山西修械所并大量裁员,要不是阎锡山在1932年重新出山,太原兵工厂就要关门了。

国府除了打压军阀们的兵工厂,对自己的军工产业也十分不上心。整个抗战期间国府完全靠着老祖宗留给他的汉阳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等原有军工企业维持,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毫无建树。1927年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提议搞一个钢铁厂来为军工厂提供优质钢材,结果这个计划从提出一直扯皮了7年竟然没有建成一片瓦。

500

太原兵工厂

民国的工业基础却随着国民政府地盘的扩大越来越萎缩。抗战之前,国府集中金陵、巩县、汉阳、上海等八大兵工厂的产能也堪堪是太原兵工厂的2倍,沈阳兵工厂的1.5倍。到了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接收了全国几乎所有大城市,但民国的工业直接崩盘了。

1936年全国可生产各类子弹总计2.5亿发,到了1948年产能只剩下2500万发,这还基本集中在阎锡山重建的太原兵工厂。1947年火柴产能只剩1936年的70%,煤产能为52%,钢产能为17%,铁产能直接大跳水为5%。

要问国府为啥接收的地盘越多,工业越蹦还,因为蒋介石的四大家族代表的是买办并不是民族工业,宋子文在1945年推行金融政策,各大企业主都把厂子关了炒黄金、玩美元、囤积居奇。因为对于国府来说,进口的东西越多他的收入越多。

500

上海第一座钢铁厂

1928年国府为了稳定地方就出台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标准”,中央只负责关税、厘金等大宗收入,地税都交给地方自己去收。为了给企业主们上一把锁,国府把电气、钢铁、机械制造全部收归国有。1914年上海大隆机械厂可以制造离心泵,1934年上海华通电业机器厂生产出了冰箱,庆茂昌五金生产的螺丝远销南亚、东南亚。

这些工厂熬过了抗日战争却没撑过国府的胡搞一气。到了1948年,上海所有工厂只剩维修能力什么也生产不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府就好比一个失去造血能力的巨人,美国人援助的武器和日本人留下的装备都是一次性产品,等到1948年三大战役爆发前,国军早已经是一只牙齿掉光的纸老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