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价值”220亿美元。那苹果一年手机销量是多少?有2000亿美元出头。印度这占比也就11%,按数量计一般说是14%或者更高,但是在印度卖的苹果手机价格较低。
2. 而且,这是组装。印度产线和中国产线有什么本质差别?本土供应商数量。印度只有10多家苹果供应商,大部分还是外资在印度开的厂,只有塔塔收购了个别,算本土了。中国有200家供应商。
3. 虽然苹果在想办法增加印度供应商数量,但是很难。说是组装不难,但实际是需要全球和中国支持。中国派人去印度工厂教怎么用机器,这些自动机器结合人工操作,就不简单。更不要说机器维护和生产、调整。
4. 所以,苹果在印度搞了好几年之后,基本有结论了。印度和中国不同,搞不了苹果需要的生产基地转移。表面的组装,感觉可以了,但是依靠进口零部件,这让各方都不满意。搞了几年,越发体现了中国的唯一性。
5. 现在美国大搞关税战,又来了一波“印度机会论”,苹果肯定会增加印度手机产量。如2027年要50%的说法,又出来了,2025年25%。
6. 但是这还是组装,怎么让印度从组装升级成“制造”,是个新课题。我估计,这里有很大的坑。组装还好,如果要真搞制造,就必须对原料作出“实质性改变”。这事估计会很快浮现成国际热门概念。
7. 例如芯片业,以前说封装算是最后的实质改变,出货地就是芯片产地。现在刚改了,晶圆加工FAB才是,这是很合理的。其实芯片封装也不简单,比手机组装要更高科技,要用后道光刻机,更不要说先进封装了。但是,晶圆加工明显更复杂,就是核心环节,全球有想法的企业要争夺这个。
8. 手机制造,现在很明显了,组装真的价值不大。虽然也要较强的组织能力,但主要是数量太大需要效率。根本上还是所谓的FATP,final assembly、test and packing,价值不高。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这些是干货,全球能干好的国家不多。
9. 现在的认识升级了,对于增加值高的环节空前重视了。在过去国际上鼓吹“产业迁移到越南印度”的舆论中,我们悄悄大幅增加了“对产品实质改变”的能力。可以说,除了高端先进芯片晶圆加工还有些麻烦,其它都问题不大了。这对国际企业有很大压力,吃饭本事要没了。也就是说,组装迁移,对产业格局没什么实质改变,但真正的实质改变已经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