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成道之子”推荐,来自《为什么说历史宜粗不宜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落雕都督

苏俄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不如我党做的扎实,所以搞余粮征集前并未对农民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农民只看到了粮食被征收走了,却不知道粮食拿去干嘛用了,这才会反抗。

苏俄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不如我党做的扎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楼主,以及楼下几位发言,似乎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没有实事求是的看到当时的苏俄工农阶层真实状况。

旧中俄的社会阶层是存在差异的。

旧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几乎没有工人阶级。

旧中国的工人阶级一部分是沿自满清洋务运动以来的民族工业及外来工业而产生的;另一部分则是满清至一战前的对外劳务输出——华工。

旧俄国是一个工业国,拥有大量的工人阶级。

旧中国的农民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严重的阶级,其革命的意愿也最强烈。

旧俄国的农民阶级可不是最革命的阶级。

别忘了,早在沙皇俄国倒台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已经签署敕令,允许俄国雇农和自耕农进行土地赎买和交易——这是旧俄国所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土改”了。

至于尼古拉二世为啥还是被推翻?那是因为他打输了一战,与他“土改”不“土改”无关。

所以,在布尔什维克看来,他们无论怎么做,都没办法跟沙皇抢夺旧俄国农民阶级的人心——人家沙皇都把地权还给农民了,你布尔什维克能给农民啥?

这跟中国不一样,旧中国,我党起事的口号是啥?是“打土豪,分田地”对吧?也就是说,我党通过暴力革命,将地权从土豪劣绅手中夺来,然后分给农民。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在我党眼中,农民阶级是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而在布尔什维克眼中,农民阶级不可信,并且还反动。

再往深里说,同样是共产党,同样是农民阶级,为啥会出现“南桔北枳”的情况?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普遍原理,我们看看旧中俄的农民阶级有什么不同。

旧中国的国情是地少人多,人均土地占有率极低,绝大多数农民在赤贫线以下。

旧俄国的国情是地广人稀,人均土地占有率极高,相当多的农民在温饱线以上。

所以旧俄国的农民念着沙皇的好,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不愿意革命,又有啥错?——不是实在活不下去,谁会想着上梁山?

经济基础的差异,才是导致旧中俄的农民阶级革命性强烈与否的本质条件。

地权分配的差异,则是导致俄共和中共对待农民阶级不同态度的政治条件。